年轻批评家的独立与合一
“第四代批评家”是近两年热议的名词,就在研讨会举办的同时,没能到场的鲁明军还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对“第四代批评家”分析归类,并招来网友纷纷回帖。然而,由电影界而来的代系划分是否适用于艺术批评?年轻批评家究竟该如何定位?
陆昂:当代艺术批评要在独立前提下形成合力。
艺术批评之所以能够对艺术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核心在于艺术批评的声音必须是系统的、传承的、形成整体力量的。因此批评家必须团结起来,聚集起来,不能各自为战;但是,这种团结是以思想和观点的独立性为前提的,不是相互串通,利益共谋,而是把各种观点聚集起来,让大家听到我们,看到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的影响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艺术批评的传承性,批评的重要前提正在于它的独立思考精神,因此我们传承的是使命,不是观点本身。观点可以不同,也一定要不同,但是使命必须一致,必须相同,让艺术批评的独立思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前赴后继,发扬光大。
杜曦云:“第四代”不等于共谋。
现在很多人觉得“第四代批评家”这一群人聚在一起,是不是要共谋来搞什么事情。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群体认识路上的合一性。近期,所谓“第四代批评家”的各位批评家之间,分歧比较明显,而且越来越大,我认为这是个好现象,“第四代”不等于共谋。
王春辰:对批评家不能符号化。
一次展览并不能说明一个批评家的学术全貌,更不可能根据这次展览提名的艺术家,就给每位批评家都贴上一个或“抽象”或“写实”的标签。对批评家的归类与判断不能是在一个事先定好的框架之内的。
吴鸿:第四代批评家还在进行时。
所谓第四代,大多都还是年轻批评家,都还在进行时,因此不要定论。从特点上来说,年轻批评家具备一些共性,如大多数从本科到博士都学的是美术学专业,这种教育背景决定了这一代批评家对问题分析的方式、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写作方式,都与年长的批评家不同。老一辈更多是依托于政治学和社会学背景,强调对时代的关注,坦言自己的兴趣点不在视觉本身,这与那个时代中国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与研究存在缺失有关。相比之下,年轻批评家更强调对个案的关注。
何桂彦:多元时代,不要急于归类。
“第四代批评家”的概念,在年龄上说不准确,在学理上说,也不充分。西方是以学派,即批评方式来归类。
和前几代批评家相比,如今的年轻批评家学科背景不同,自身知识结构也不同,更重要的是,时代背景也不同。上世纪80年代活跃的批评家,带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而当代年轻批评家面对的是艺术多元化的局面,所以对个案、微观的讨论会更充分一些。
事实上,我们在座的年轻批评家,参与艺术批评的时间最多不超过10年,应该说我们都还没有最终成形,因此现在归类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