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中国首家由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公益性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以《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1979-2009)》拉开帷幕。大展从严肃的历史观出发,客观学术地首度全面梳理、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成就。开馆三个月观众如潮,大多数观众对此次展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权威人物也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纷纷就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的历史意义、三十年大展的历史重要性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本文摘取了部分艺术家、评论家等对美术馆及展览的评价实录。
1. 我看三十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历程的只言片语
朱青生:我只能说这三十年给我们准备了一个今天可以做当代艺术的基础,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远远没有起到它应起的社会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今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别是在政治的当代性上要更为切合实际,切合人类精神的继续解放的需要。而在艺术的本体上,则要超越对各种现有的文明和艺术史的痕迹的重现,而能够进行在审美和艺术上的新创造。
高名潞:当代艺术三十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中十年刚开始启蒙,然后进入反思,然后充分地开放。到了后面这十年,我觉得和全球化的进程结合起来了,和全球的当代艺术进行对话、交流,是走出去的十年。
张晓刚:我基本上属于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一路走过来,从乡土时期,到85,然后到1989年以后的当代艺术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一时代。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在场的人,我觉得变化太大了,而且,可能西方要用一百年的时候才能走完的路,我们用了顶多1/3的时间,在这种快速变化中间生存,对艺术家来讲是考验也是挑战。可能很多艺术家还来不及很深入思考自己问题的时候,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岳敏君:一切都进行的挺好,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目前创作思想的自由状态,还没有达到一开始所追求的那种状况、感觉。但是一种缓慢的变化仍然在进行之中,还算是凑合,还算健康。
刘小东: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是这几年为大众所知道。从1976年文革结束开始算起,1970年代末,个人的意识开始萌芽,后来有了官方美术系统的生活流,像陈丹青他们,或者说到靳尚谊他们的新古典,以及后来的伤痕绘画,一直到85,到后来的新生代,越来越多元。通过这个展览,也能感受到民营企业有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考察,也就是它站在了一个很客观的点上,去尽量多元地呈现这个生态。而不是认为当代艺术是跟观众无关的东西,它有它的文脉和历史。这其中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在这个历史的长河里。
皮力:这三十年其实是中国从文化上的一元局势朝向多元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人不断的追求文化表达的历史。那么至于这三十年哪些艺术家重要,哪些作品重要,我想每个人来做这个展览,每个人谈这三十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想民生美术馆这个三十年开了一个好头,因为当我们有无数的人来叙说这三十年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表述背后,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历史。
2.我与三十年:回顾创作中的时代烙印
张晓刚:《山的女儿》要表达的主题和情绪相对比较早,还是乡土时期的一个延续。因为它最直接的创作起因,是为了参加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时实际上我的艺术风格已经有变化了,所以这个作品对我个人而言,无异于重新回顾一下我乡土时期的基本的想法。而和后来的作品反差较大。所以这幅画对我个人来讲它的意义更大于这幅画本身,因为当时我感觉自己马上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刘小东《三峡大移民》 2003 年 布面油画 200×800cm
刘小东:《休息》是我1988年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张作品,画着两个青年朋友躺在床上休息,床底下有一个电炉子,我画他们的时候,找到了一种特别宁静的东西。因为过去在学校画画总是忙忙乱乱,人都在一起,过于情绪化。这幅作品预示着我个人把这个艺术的视角转到个人的内心,个人的生活这里来。而没有去像过去的创作那么宽泛。我画的是非常具体的两个人。另外两张,一件是《三峡大移民》,这件作品后来社会影响力更大。随着自己年龄大,对整个国家的变化也越来越关心。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整个国家在求发展,这种发展里面会带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变化。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选择了三峡,我觉得三峡是我们整个社会变动的一个浓缩的缩影。牵涉到成千上万人的迁移,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社会的改变。
刘小东 《休息》1988年 布面油画 138×120cm
王广义 《大批判—欧米茄》 1998 年 布面油画 150×150cm
王广义:此次展出的作品创作于1998年,这个系列我是从1990年开始做的,时值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商品的大量进入,对我们生活构成了影响。最起码我作为艺术家在心理上有一种感觉。当然大批判创作完成之后,在社会上公布之后,批评界把它称之为政治波普,我觉得这个词也挺好,这个词最起码让公众、让人民听起来比较容易记住。虽然我从艺术家自己的角度来看也许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种含义,对我而言我要表达的是中性的文化立场,就是我目睹了这样的事实,这样的一个时代。也许我并没有什么批判的态度。我觉得客观立场是我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它被批评界理解为政治波普,我觉得艺术作品阐述的多意性也有好处,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周春芽《太湖石》 2000 年 布面油画 200×150cm
周春芽: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美术馆的话,艺术家的作品就不可能保存到现在。我现在展出的这幅画,二十年以前,那是卖给一个收藏家,后来收藏家又卖给另外一个收藏家,还保存这么久,又拿出来,最后由民生美术馆来收藏是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实际上收藏了这个历史。这个历史虽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三十年,但是实际上是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
张培力:这幅作品是我当时从1986年到1989年整个手套系列当中的一张。当时画了差不多大大小小20张左右,但是他们的这个题目只有一个,就是《X》,因为我是把它作为一张画来画的。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想强调一种没有个性的,比较中性的态度。手法是比较冷静的,是平涂的方法,更接近于广告画的方式。
张培力《X》系列 1986年 布面油画 180×200 cm
孟禄丁:这个作品创作于80年代,正好是85新潮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美术史都把它作为85新潮的开端的作品,而且以前也介绍了很多,我觉得这个作品比较能代表当时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一种大的思潮。
叶永青:《沉思》创作于1989年的时候。1980年代是整个文化突然的破灭和文化的神话破产的时候,是每个艺术家都面临一个新的抉择和新的选择的时候。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很彷徨的。这件作品很有意思,它后来参加了美国最早的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展览,加州美国亚太艺术博物馆办的《不与塞尚玩牌》,并在这个展览上被收藏掉,然后几经辗转,现在又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