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生现代美术馆首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已临近尾声。三个月以来,展览受到了从官方到民间,从艺术家到白领们的广泛关注,更是媒体追逐的宠儿。2008年以来,美术馆一直在筹办策划此次大展,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同时也受到质疑——毕竟这样的大展对于一个新的美术馆来说,从硬件到软件都将是非常大的考验。从这三个月来各方热烈反响来看,大展毫无疑问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展不仅仅汇集了三十年来百余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美术馆对这段历史的公正客观性和严肃的学术态度。
这是一次近年罕见的盛会,中国文化、艺术、收藏圈的大腕无不到场。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在开幕式上说:“这是一个充满气势的盛宴。”粟宪庭说:“希望来自民间的中国当代艺术能够获得更多的民间机构的支持。”2010年4月18日,一个讨口彩的日子,似乎也预示着中国民间力量以其活力推动当代艺术本土立场的雄心壮志。
作为世博会期间的艺术献礼,“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1979—2009)”共展出85艺术家的96组件作品。这些当年传唱一时的名篇佳作多是第一次抵达上海。展览试图从中国学术立场出发,客观地首度全面梳理、回顾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成就,并肯定30年来艺术家的探索与成就。
“星星画展”
1979年9月26日,几个年轻人把自己的画挂到了中国美术馆东侧小花园的铁栅栏外。展出的作品包括黄锐的《圆明园三部曲》、曲磊磊画的黑白钢笔画等。他们的画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受到西方技法和思想影响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市民。两天后画展被有关部门取消,经过一番抗议和交涉,12月份,第一次星星画展得以在北海画舫斋继续。
就是这次画展,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序幕。多年后的艺术理论家评价“星星画展”是“从政治性批判意识、启蒙性精神追求和形式性艺术探索三方面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历程拉开了序幕”。
第二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横空出世。他在尺寸不大的画幅上抛弃了苏派的传统,吸收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技法,灰褐色的调子,外柔内刚的笔触,在构图上不再是戏剧性的效果,而是以不完整性的构图制造出一种临场的效果,强化了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陈丹青以一种目击者的身份对藏族地区的生活作了真实的记录,其中狂热的宗教崇拜和半裸的妇女形象是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画面。
此次展出的陈丹青作品《进城》是“西藏组画”中的经典之作。“1980年,陈丹青《西藏组画》的出现使中国文化界这条战船开始靠岸,靠向生活之岸。从此,诗歌、文学、电影,当然包括我们美术诸领域开始贴近日常生活,俗称‘自然流’。它从根基上结束了‘文革’,开始放射出那个时代最渴望放射的人性之光。”同样是画家的刘小东这样评价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而有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之称的栗宪庭也表示,陈丹青的作用主要是对现实主义的正本清源。他说:“陈丹青的出现,正是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回到法国,重新回到生活的瞬间,重新回到世界造型本身。”在这个正本清源的过程中,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等相继诞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评价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西藏组画》在题材上有着更多的启发,它使人们从政治斗争的疲惫中看到了纯粹的人性,看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也看到了比政治精神更为强大和更震撼人心的宗教精神,而这些正是几十年来被政治运动弄得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意识到的。《西藏组画》和《父亲》标志着乡土现实主义的出现,在此后的几年内,它几乎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主要流派,强劲地冲击着中国画坛。”
“85新潮”
到了1985年前后,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艺术理论的涌入,一场热闹的美术新潮群体运动在全国展开。这场运动可以用群体、展览和会议进行总结。
最早成立的群体是1984年在哈尔滨成立的“北方艺术群体”,代表人物王广义、舒群、任戬、刘彦等人。他们提出了“极地艺术”,强调理性和秩序性原则。此后短短半年内,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揭竿而起,成立不同理论指导下的沙龙性质的艺术群体。包括徐州的“新野性画派”,杭州的“池社”,南京的“红色·旅”,厦门的“厦门达达”,广州的“南方艺术沙龙”,武汉的“部落·部落”,以及昆明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等。
这些不同的艺术群体都采用西方的现代哲学理论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这是当时的“时髦”。从黑格尔到尼采,从柏格森到萨特,几乎所有西方艺术和哲学理论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群体。这些群体分别在各地展开了一系列的展览和会议,这使得1985年的中国显得无比热闹,先锋艺术一片繁荣。“如果我们把谷文达、黄永砯、王广义等人读过的书,做一个书单,那是非常惊人的。他们每个人几乎都读过弗洛伊德、萨特、加缪等人的著作。”栗宪庭说。他们虽然也插过队,但“文革”前后的对比,不再成为影响他们思想的重要社会环境,而来自西方的“现成品”一夜之间成为艺术家们的爱物。
1985年的“黄山会议”和“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简称“青年美展”)成为“85美术运动”的真正缘起。中央美术学院的两个学生孟禄丁、张群的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和夏娃的启示》成为当年度的“青年美展”上最有争议的作品。这幅画在风格上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与学院主义的结合。在构图上,这幅画明显在模仿达利的风格,两个男女裸体则显然出自画室里的裸体模特儿的姿势。尽管如此,这幅画在主题上却实现了画家的意图,它表达了性的困惑,把这种困惑作为对人的本性的束缚,暗示了对人性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