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特点与标示 2010-07-20 17:26:04 来源:美术报 作者:西沐 点击: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行情反映的是一种市场投资结构的状态取向。也就是说,在新一轮行情发展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出了与以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同的特点。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行情反映的是一种市场投资结构的状态取向。也就是说,在新一轮行情发展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出了与以往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同的特点,具体而言:

在收藏人群方面——

它面对的大多是年轻的成功人士,具有时尚化的审美趣向;一方面,他们在社会上获取了令人尊敬而艳羡的地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的消费。在诸多的精神产品中,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也最能彰显一个人的文化品位、素养和艺术内涵,故而受到年轻的成功人士的青睐。当然,这些年轻的成功人士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并非只是将其当作包装自我形象的招牌,恰恰相反,他们年轻的特质与紧跟潮流的思维决定了他们具有时尚化的审美取向,具有良好的美学陶养,对艺术品内在的文化艺术底蕴有着独到的眼光与见解。因此,他们也用手中一部分闲置的资金将收藏的艺术品用于投资活动,易于获得投资领域的成功。

在投资构成方面——

资金的构成大多数以投资资金为主体而非礼品市场资金占主体。传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消费与收藏大多体现于礼品的消费水平与能力。礼品市场是建立在寻租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办事目的而选择以名气大小排列出的不同层次的作品,造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消费通道的单一、脆弱的局面。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行情中,以投资资金为主体的格局正在颠覆礼品市场资金占主体所造成的缺陷与弊端,使艺术品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渠道与工具,中国艺术品投资而非投机的时代已逐步到来。

在作品走向方面——

艺术作品大多在美术馆所、机构甚或是个人空间中收藏,而不是大量地悬浮于市场的中间环节。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创作—展览—批评—市场—收藏”的发展链条,链条的起点是艺术品的生产者,而终端就是艺术品的消费者。市场交易的繁荣最终以终端消费量作为基础,流通兑现是打通和整合整个价值链的核心所在。但是,传统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大部分买家的资本不是来自收藏这个终端环节,而是集中于市场流通这个中间环节。这就势必导致了投机、炒作现象的泛滥。艺术品无法在市场终端及时沉淀与消化,在流通中囤积升值、借机抛售成为其主要特征。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行情打破了这一终端缺位的局限,理性的思维促使艺术品不再大量地悬浮于市场的中间环节,而是被收藏于艺术机构或个人,有效地遏制了非理性的炒作行为,使市场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在文化认同方面——

新一轮发展行情中的艺术品较传统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作品具有了大众性,认知面较为广泛,接受度高。如果说大家在传统中国艺术品市场时期对艺术品的文化及艺术价值还存有怀疑的话,那么,新一轮行情时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则扭转了人们的这一想法。新一轮行情中的艺术品市场饱经历练之后,少了胡闹,多了理性;少了虚假,多了真实;少了欺骗,多了诚信。艺术品重新找到了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大众对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由怀疑转向认可,由模糊转为清晰,由惶恐转为自信,从而扩大了对艺术品特性的认知面,提高了接受度,在收藏与投资中寻找文化认同,已成为大众重建艺术精神家园的主要手段。

在国际化方面——

新一轮行情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作品的国际化程度高。由于艺术经济与资本理念等关系,在资本的支撑下,艺术作品的价值易于被西方市场所认可。不仅是中国买家,而且是西方很多买家都倾向于购藏中国艺术品。中国艺术品频频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中获得高额成交量与成交额。

转型中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市场波动的内在逻辑,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投入资本的认知偏好与价值判断,所以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波动的表面,隐含着的是在积极寻找一种可以用来支撑的市场支点,这种支撑与支点不是别的,而是资本的一种信心。而信心的背后却是对于收益的评判,这种收益除了经济利益外,当然也不乏精神的、文化的与社会的,其核心不外乎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所谓价值判断。

以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与2005年之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郭映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