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 2010-08-04 18:24:1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林善文 点击:
杨一江,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陈丹青的博士生。学术上看似与陈丹青是一脉相承,实则区别很大,与当代艺术名家张晓刚、叶永青等人是发小,但艺术追求却又不同。对艺术有着很多独特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

杨一江肖像1 1991

林:这里边学问很多。比如观看方式,以前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老师也会在旁边指点说:哪里可以加强一点,哪里要减弱一点,那样才能更容易塑造形,更容易把一些细节画出来,但是你是在很尊重这个光线的原则的前提下再去找,平光效果下的那种细节会给你自已带来一种很大的难度。


杨: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了,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去欧州看的,其实油画的难度就在这里。就是说它必须在一个很小的色阶或者是色彩关系——很压缩或者是有限的光线下,你要把它很明晰的分析出来,很饱满的说出来,难度就在这一点。要是加大对比的话,最极端的就是黑白木刻,白的一片,黑的一片,两片!要是这种情况,反而会损失很多东西,他其实并不自然。有的老师这样说的话,我在这倒是敢说一句,这些老师对自然的理解还是很有限的。这个观念告诉你的学生,学生也这样理解,以后那个学生再往前走走,他会发现你这个老师的局限性,一定会发现的,迟早有一天。

 

林:正因为你喜欢这种观看的效果,所以你选择了一种静物的“摆画”方式。

 

杨:是的,就是让自已有更多的机会凝视,在凝视当中你会发现有无穷的妙处,就是静物是最有机会凝视的,比如画人,一个人病了,他会怎么样,他会有很多事,不能来做模特了。但是我还是希望画人的,喜欢画活生生的,一个人站在那,他会有身份,有这个时代,有所有的信息,它含有对整个社会的信息,甚至包含整个自然的信息,他是最集中的。像静物这种东西,跟人比起来毕竟是少了很多这种叠加的东西。很多东西在人身上最密集最重合,很多东西是叠在一起的。要是画静物,比方一个希腊雕像的背影话,他跟一个活生生的模特比跟今天的关系要少很多!而且静物的选择也是有信息量大信息量小,有这样的信息量,有那样的信息量,比如有文化上的信息量,有美术史上的信息量,或者是有当下的信息量,有时尚的信息量,甚至有政治、宗教上的信息量,都可能,它信息量不同,而且信息量多少不等,所以静物的选择还是有机会,因为静物多嘛!你选择的余地也大,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选择静物,不过,最理想的状态还是选择模特。

 

林:我觉得不管是模特也好,静物也好,绘画是一种提供人们看待一种事物的方式或者眼光,你所选择的是一种呈现给别人看的一种方式。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说对静物也好,什么东西也好,可能会对这种东西熟视无睹,你会不怎么把它当回事,但通过你来组织画面,把这个东西放在一个该出现的场合的时候,可能你就会觉得有这个东西可以触动你,那么,这就是一种视觉方式的呈现。

 

杨:对,说到根上,还是杜尚把一个小便壶摆到展览馆去,在灯光下面。其实是这样一个意思:它在什么场合,可能会给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是可以做文章的。可是,你现在说的也是很多人所说的纯绘画,纯绘画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你在摆的时候,你会因说不清楚的因素,促成你要这样摆的。它会左右你,为什么要这样摆?为什么不那样摆?!其实你摆好了很久以后甚至你画好了以后你还不能说出它来,但是当时你就觉得应该这样摆。这个应该里边就含了很多东西,所谓时代呀——多多少少会进去的。因为我摆肯定跟夏尔丹摆是不一样的,甚至跟像伊维尔这样一些讲究刻画皮毛呀什么要有玻璃,要有皮毛的画家摆的也不一样。这些依据这些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这些依据是很重叠的,很难说得清楚。不过你可以——比方有人长时间的来研究这东西,他可能会慢慢的梳理出越来越多东西,但是让艺术家在摆完了以后,他能够把他感觉到的东西都能讲出来的话,我还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摆完了以后,画完了以后仍然没有人说话,只是别人会说这张画我喜欢或者是这张画我不喜欢。但是能说出来的喜欢和不喜欢,我相信是很少的一部分。
林:在艺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说艺术做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艺术是一种直觉,艺术是智慧的结晶,好的作品总是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因素,能够让你体会到。

 


杨:对,艺术应该是在你心目中占有很大分量的、老老实实的那种,不外加什么条件,比如成功呀等等,不外加这些条件。但这是理想,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他是一个成功画家的画,我会去注意它,但是这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贡布里希已经说过了!不可避免的。
如果你避开这些不谈,比如说你喜欢一个画家,比方你有勇气喜欢大家都说不喜欢的这个画家,你自已心里偷偷的喜欢这个画家,那么这种状态下就是真喜欢了。在这种状态下,你能够在你心里占有很大份量的那件东西一定是一件很多因素重叠的东西。不信你可以举证,要是你有这样的心境,你确实找到这样的作品的话,你去分析,它一定不是单薄的东西,一定是复合的东西,它不像大色域绘画一样,比方说一片红色——怎么说,那种东西很有效果,很有震憾力,但是你离开它一段时间,很多艺术品在你的记忆当中浮现的时候,你会更倾向于这种复合的东西,而不会倾向于这种极少主义的,一个方块站稳的那种,那种是站不久,我就有这种体会。
林:有时候像把一个艺术家放在一个人的位置上来想的话,我觉得每个朝代的艺术家可能都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各种各样的触动,他也会有表现主义,也会有过各种涂抹和标新立异的时候,但是为什么那些东西到今天没有留下来?!这是因为历史也是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过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条清晰的线路,每个时代的艺术家所留下来的作品,最后我们看,总是觉得那个时代的烙印在他画面留下的东西都不是很明显,不会有一时一地的那种东西,或者那个部分可以减弱来看,那不是构成一件好作品的重要因素。当代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说古根海姆博物馆,他有现当代艺术的展览和古典艺术的展览,我在北京看展览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当你看古典艺术的展览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愿意把鼻子贴到画里边去闻那种气息,慢慢的看,细细的看这些画;但是在看当代艺术作品展的时候就会一圈过去后走掉。他传达了某种信息就是,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吸引观众在画面前停留。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走进展厅的时候,总不会是匆忙的,他总是有去体会一个画面的兴趣和心境。我觉得,大家今天都很有意的回避一个词语,就是“审美”这个词,今天我们有必要把这个词语重新提起来。

 

杨:是的,审美这个词还是应该指有时候。审美不单是视觉上的,不仅仅是画面好看,有的时候一件观念作品,你觉得思路很美妙,你也会在当中感觉到很多美妙的东西,他也是审美。你说到的,凡是古典的东西大家都停留,我倒是不太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古典画我也是不想停留,何止不想停留,甚至想逃跑,赶快逃掉,就是太沉闷了。古典作品里面有非常好的,你愿意多去看几次的,真的是一次看不完,在博物馆;当代的艺术也是这样的,我90年代头一次出国的时候没想到最喜欢的就是录像艺术,就在那里看,不想走,很多作品都没有机会看了。这个例子非常多,我都不想一一来描述这些例子了,非常有意思!当代艺术可能是量太大,还没有经过选择,如果选择下来,我觉得有些是很好的艺术,暂且我代表历史的话,那么我选择下来的那几件,我是愿意经常看的。

 

【相关链接】

艺术要不要仰视时代——杨一江访谈(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