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座民办博物馆面临拆迁 马未都称将坚守 2010-08-09 10:40:37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卡拉 点击:
1996年,马未都建立新中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至今,民办博物馆已走过14年历程。但记者调查发现,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身份上尴尬、资金不足、运营缺陷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民办博物馆……

马未都

7月21日,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观复博物馆像座孤岛,矗立在一片废墟中。

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因城市规划开始拆迁。7月21日,这里随处可见拆迁后的废墟,但因马未都而名声大噪的观复博物馆,仍在孤独地坚守着。马未都说,他不是“钉子户”,只是希望和政府协商,为已经三次易址的观复寻找一处交通、环境都不错的新址。

1996年,马未都建立新中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至今,民办博物馆已走过14年历程。但记者调查发现,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身份上尴尬、资金不足、运营缺陷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民办博物馆。为此,民办博物馆经营者呼吁尽早出台《博物馆法》,制定全国统一的博物馆准入制度,对博物馆规范管理。

7月21日,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观复博物馆矗立在一片废墟上,仿若孤岛。往日推土机的轰鸣已逐渐消停,不时有参观者三五成群前来,这里才仿佛有了生气。

观复的门票50元一张,设计得如书签般精美,共5种款式,任参观者挑选。进入大门,2800平方米的区域,设有家具馆、陶瓷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工艺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馆内的布置温馨典雅,除了展区,还特设了客厅、书房、茶室等。“我希望观复能给人一个舒适的参观环境。”马未都说。

因城市规划,大山子附近开始拆迁,其中就包括观复所在地,这里将来的规划是一片绿地。

保安称,年底,观复博物馆将迁走。但马未都立即否认,表示三五年内,观复博物馆仍将坚守在原地。“这个馆要坚持到和新馆接上,至少需要3到5年,应该还能在这坚持这么长时间。”

此前,有媒体把观复称为“钉子户”。“我们可不是钉子户,从来没想着和政府对着干。”马未都说,他不是赖着要拆迁款不走,而是希望和政府协商,为观复寻找一处交通、环境都不错的新址。

惟一经营持平的民办馆

凭借马未都的名气,加上成功的宣传和管理模式,观复博物馆名声在外

马未都最早出名是从文学创作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一起,创作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几乎也是那时,马未都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陶瓷、古家具、玉器等藏品已逾千件。现在,他又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马未都说收藏》。

成立博物馆是马未都多年的心愿,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6年10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获准成立,成为新中国的第一家民办博物馆。

最早的观复坐落在北京琉璃厂,展出面积约400平方米,陈列以明清传世文物为主。此后,观复几经易址,2000年从琉璃厂迁至南小街,2004年又迁至大山子。

定期策划组织专题展览、举办文化交流讲座等,凭借马未都的名气,加上成功的宣传和管理模式,观复博物馆名声在外,参观者络绎不绝。提及这一点,马未都颇为自豪。

如今,观复被称为“惟一没有政府拨款,能够经营持平的博物馆”,并在杭州、厦门建立了地方馆。

多数民办馆入不敷出

没有政府拨款,门票收入远远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

但,马未都的名人效应,并不是每间博物馆都具备的资源。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估计,目前,全国有约1000所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1/3。

然而,其中运营成功者寥寥。多家民办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尽管国家对民办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免税,但没有政府拨款,门票远远不足以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因为民办非企业的性质,民办博物馆不得不另外成立公司,开发销售相关纪念品,以此养馆。可公司又要纳税,这对于本就生存困难的民办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2007年,在高碑店民俗文化村,姚远利买下一套占地3000平米的四合院,办起了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

日前,姚远利坦言,博物馆的运营很失败,一年开销60余万元,来源却只有每年四五万元的门票收入。姚远利曾尝试注册公司,开发博物馆相关纪念品,但运作并不成功,纪念品的收入少到可以不提。现在,他主要靠自己的一家小企业来贴补博物馆。

说起这些,姚远利忍不住一声叹息。他说,开办民办博物馆的人,大多是源于个人的收藏爱好,随着藏品的增加,逐渐有了办博物馆的想法,希望借此造福社会。然而,一次次地拆迁换址、资金短缺,不少民办博物馆或关停,或名存实亡。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苑,这个被称为中国惟一的皮影博物馆,展出的皮影有1万余件,却只能蜗居在通州马驹桥两套约250平米的两居室中。博物馆的启动资金,是创办人崔永平卖冰棍、经营公用电话,苦心经营6年积攒而来。但如今,博物馆“客源”并不多,大多还是外国人。

藏在大观园附近一间地下室的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都是些出土文物。7月底,记者前往该馆时,只见大门紧闭,门前连过往的人都很少。400平米的地下室内,陈列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然而,除了那些专业级看客,博物馆游客稀少,艰难维持。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很支持民办博物馆,但毕竟它是一项公益事业,每年都需要一笔固定的支出,一些民办博物馆往往因为运营、资金出现困局,导致其颓败或关门。

 

相关报道:

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如今成了“钉子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