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冷艳的精神空间——杜平让国画创作寻绎 2010-08-11 13:54:4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在许多时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周边条件或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常常比自己的努力有效得多。这一点,在杜平让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十分地清楚。

 

<<<杜平让个人主页

 

  杜平让如今居住、工作在繁华的上海,但他的世界很“清静”。因为他很少与那个喧闹的世界接触。

 

  他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且让人颇有些意外的画家。

 

  不谈他作品的内涵,仅凭下列两项,我们就会惦出他的份量来——

 

  当今画坛,工笔画家日趋稀少,而有实力有创意的工笔画家更是不可多得,杜平让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画家;当今画坛,画家的创作题材日趋“专一”(许多时候是单一),而杜平让的创作却兼涉花鸟与人物,并且几乎是同样地出色。

 

  上述两项,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我们曾同在一地生活工作。然而在他远离兰州数年后,2005年秋,我在北京的望京遇到他并且从他手中接过刚刚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著《当代名家艺术观·杜平让创作篇》时,着实吃惊不小——离开西北只数年时间,杜平让大变样了!

 

  在许多时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周边条件或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常常比自己的努力有效得多。

 

  这一点,在杜平让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十分地清楚。

 

  一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出他的艺术轨迹,原因很简单:当他跨出院校大门时,中国正经历着一个当代美术史最为激动人心的时期——’85新潮美术运动。这场以理论为前导,以解放思想,张扬个性为出发点的艺术变革,如今许多方面被否定或被淡忘了,但它的影响却是处处可见。

 

  我不太了解杜平让的过去,或许他也曾被激荡过,但无疑,他不是一个激进的艺术探险者,因为笔者至今尚无发现他的艺术实践中有过过激表现。然而,这并不能说杜平让不曾受到自80年代以来的某种思潮的影响。

 

  我曾一直将杜平让视作装饰主义的画家,因为在离开西北之前,他呈现给我们的一直是那种偏重形式、讲求色彩效果的作品。他的这些作品,虽然不能归入什么“现代”或“后现代”,但他对形式与色彩的偏重,恰恰是新潮美术影响的一个结果。

 

  我们不妨作一番分析。

 

  《拉卜楞印象》 、《蓝色回忆》,是1997至1998年间的作品,前者为人物画,后者为花鸟画,它们虽只是作者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两幅,却完全可以代表杜平让这一时期创作的某种倾向。

 

  《拉卜楞印象》可算是一幅工笔画。之所以用“可算”两字,是因为作品笔触虽细腻,但并不重视细节的描绘,突出的是一种块面的组合效果,无论是藏式建筑还是喇嘛人物,几乎全是由一种变了形的几何块面构成;画面虽有明显的阴暗变化,但并不追求立体效果。或者说,真实的具象并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

 

  如果说《拉卜楞印象》属于“工笔画”的话,那么《蓝色回忆》则属于“写意画”。然而,当我们如此定义时,马上发现并不妥当,因为这件作品尽管显得逸笔草草,但并没有通常的写意作品中的“写意化”笔墨(这是写意类国画的一个明显标志,它是借助书法中行书或草书用笔而获得的),相反,构筑画面主体形象——花卉(花叶与花瓣)的轮廓线,精细而又匀称,尽管他们时常隐藏在斑剥色块之中而不那么显眼。

 

  《蓝色回忆》的矛盾与冲突,不仅表现在笔墨上,而且还在色彩上。此帧作品主色仅为红、蓝、黄三色,但反差异常强烈。此种反差与变形加在一起,使作品的风格显得格外鲜明。

 

  冲突、变形之后,便是制作。所谓制作,就是利用非自然描绘的手法实现画面效果的一种方法。非常明显,不论是《拉卜楞印象》,还是《蓝色回忆》,制作是那一个时候杜平让作品的显著特点,而这正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潮美术的一个特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