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大气史诗
在今天媒体信息、网络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传播工具的变化,随着手机、微博、QQ等新的传播和交流平台的大量使用,实质上已经产生了新的公共空间。在这个虚拟的却又无边的公共空间,无限量的创作个体在这里发声,无限量的信息在这里被交流。今天的众多报刊都会整版地出现来自这些空间的声音,它以自由、快捷、多样来呈现向好的势头。但另一方面,这种快捷的公共空间其简明短快的信息方式正在催生着新生一代的独特阅读,一种“细琐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于细琐多变的短讯息,而缺少全局性的胸壑。那种大部头的史诗,气壮山河、浩然弥哀、厚积渊深的阅读,对于人心深厚的锤炼正在消失,却以为读短信即读报,读报即读书,读书即读世界。久而久之,思维方式变得零碎和细琐,那个统领世界,气壮山河的人心也变得零碎和细琐。
再看电视上接二连三的种种选秀节目,那些所谓的越来越开放的秀态,所谓的点击率拉动的正是这种不健康的呼声。
培育主体精神
我们还应当关注媒体社会中的“稚化”现象。有些媒体人太年轻,对社会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缺少判断,他们在心里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大众群体,这个群体是不喜欢读书的,不喜欢讲大道理,是乐于嘻哈打闹的。上个月,我应邀参加一个电视台录制吴冠中先生的专题,当我介绍吴先生的艺术和精神时,一位编导冲上台要主持人闭嘴,说边上的青年学生快睡着了。但边上的学生都齐声答复:我们没有睡着,我们愿意听。接着主持人又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吴先生的画卖了多少高价,创造了多少价值,问我的感受。我说,这些价格与我毫无关系,我是冲着吴先生的画、画中的精神来的,这些精神无价。我这样说,是担心一些媒体的“稚化”现象,将观众绑架了,他们低估了观众的眼光,他们俗化了人民的心灵。所以我建议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多学习,鲁迅先生说:“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所以在今天这个媒体社会与大众文化相纠结的时候,青年朋友尤当注意。
我想,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响应中央号召,珍惜大好时机,领认时代的使命,努力学习。我还是提出我一贯的主张,文化工作者要做到八个字:行健、居敬、守律、常乐。首先要行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健,勃勃向上,拒绝平庸,自强不息,刻苦努力,这个自强不息的“自”,便是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这个主体精神既不是一般的地域观念,也不是一般的时间观念,是中华民族在创造新事物时根蒂处原生的力量,是根系处代代相传的精神特性。其次是居敬,就是要对文化、对经典、对历史、对人民满怀敬意,第三为守律,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第四要常乐,中国人认为,“学”就是游于艺,不仅自己而且带领众人游于艺,不仅独乐乐,而且众乐乐,让大家游于心灵相安、相乐的境界中。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