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学”培育民众有“格调”的生活 2010-08-21 19:20:30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殷爽 点击:
艺术对受众必须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让格调太低的东西出现在国家舞台上,这不仅是专家教授的建议,也应当成为民众的呼声。

在8月13日刚刚闭幕的世界美学大会上,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叶朗教授表示,格调很低的东西不应出现在国家舞台上。(《中国青年报》8月19日)

 

叶朗教授的这番话剑有所指。单单就名著翻拍热潮来说,时下备受关注的《新红楼梦》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关注,从剧中背景音乐到演员造型,还有剧情中的雷人情节,比如黛玉之死的“裸肩”,都遭到了公众的炮轰。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也在热拍之中,但演员的服装造型也备受公众非议。可是,对于这个社会来说,“被非议”不是坏事,无论名著翻拍多么雷人,只要能达到备受关注的程度,那就说明它“成功”了,至于格调和趣味是否过于低俗,这似乎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经典名著的改编和翻拍不是不可以,但是在融入现代趣味的同时,它原有的品味和格调必须严格保留,任何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解构必须剔除。我们从没听说过俄罗斯人以戏谑的态度翻拍托尔斯泰的作品,英国人也不会戏说莎士比亚。相比之下,时下艺术工作者反而更倾向功利的、物质的、技术的东西,精神层面的追求反而被忽视了。

 

格调和品味、艺术与审美日渐沉沦,总有人出来辩护说这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迎合市场的需求。而事实上,大众喜好和市场需求并非一定具有天然合理性,因为大众的趣味不可避免地会受时尚、潮流和媒体的影响,艺术对受众必须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如果大众每天阅读的都是一些格调不高的“垃圾书籍”,每天看到的只是一些流俗的电视节目,那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的悲哀,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不要以为挣扎在柴米油盐之中的大众没有能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动辄就以“经济水平还不足以促进大众艺术品味的提升”的论调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相信老百姓文化性格与审美情趣的素质,而不是潜意识地去怀疑他们审美的能力。追求有格调的生活是百姓的一种需求,也是一种权利,那么,“不让格调太低的东西出现在国家舞台上”这不仅是专家教授的建议,也应当成为民众的呼声。

 

【相关资讯】

叶朗:格调很低的东西不能出现在国家舞台上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