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文物及艺术品收藏传统。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收藏家愿意以举办博物馆的方式与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收藏。近年来,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家对举办博物馆有着极大的热情,以优化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回报社会公众。中国政府对民众和民营企业举办博物馆的热情给予积极的回应,发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对有意举办私立博物馆的人士进行业务辅导,积极稳妥推进私立博物馆的发展,以丰富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南通博物苑——中国的第一所私立公共博物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公共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19世纪末,倡导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人士将建设博物馆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措施,其代表人物康有为也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太平世”的重要标志。1898年夏天,清朝光绪皇帝采纳维新人士的政治主张,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了举办博物馆。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下,这一变革运动很快失败,“举办博物馆”作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也由此受到清统治者的排斥。其时,举办博物馆已不仅仅只是文化事务,更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强烈呼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博物苑的开办和维持经费来自于其经营的大生纱厂、星海垦牧公司等实业的赢利。张謇创办博物苑是用于辅助他开办的采用西式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师范学校教育,同时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护民族的文化遗物。南通博物苑也成为张謇在南通建设近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设施。张謇对博物苑的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亲自规划,积极筹资,遴选管理人员,制定管理制度。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近代私立博物馆的代表。
与此同时,中国一些知名学者和收藏家也开办博物馆,将个人收藏向社会开放。1905年严修在天津城隍庙开办教育品陈列室,1911年端方在北京琉璃厂海王村开办陶斋博物馆。这一时期的私立博物馆是在中国社会危机四伏、新旧文化碰撞、寻求发展方向的背景中出现的,举办者试图通过博物馆这一具有强烈资本主义文化色彩的事物,表达对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追求,尝试新的社会发展道路,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这时的私立博物馆承载了很强烈的社会责任。
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所有制形式,社会管理施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社会公共品由政府统一生产和提供。国家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博物馆事务,博物馆的主要工作被规定为收藏、保护和研究文物。国家将文物保护事务作为主要由国家承担的公共事务,政策上限制文物的流通,民间文物收藏活动急剧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众收藏文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