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的文物 斗不过GDP综合症 2010-08-26 14:32: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张国栋 点击:
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个:规划欠缺、资金不足、体制不顺。这些或许都不错。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地方政府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积极性不高。

安徽六安王汉墓

 

作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安徽六安王汉墓堪比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备受海内外关注,高铁项目建设也为保护区文物“让道”。但时隔三年多,耗费4000万元绕道的高铁早已通车,而寄托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却停滞不前,成了“烂尾”工程(8月25日《新京报》)。

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个:规划欠缺、资金不足、体制不顺。这些或许都不错。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地方政府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积极性不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六安王汉墓原址保护就是个‘烫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道甫表示,当初就“不该原址保护”。寥寥数语,可谓道破了“烂尾”工程的“天机”。

不是吗?“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镇江宋元粮仓遗址,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毁的事件。去年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宋元粮仓和释迦古寺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关专家感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却毁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发人深省。

这也难怪,无论“争名人”还是“毁故里”,那可都是立竿见影的“GDP”,是看得见的政绩筹码。而保护文物就不同了。且不说类似六安王汉墓的文物大都不在“黄金地段”,纵使在闹市中心,与把它换成“地王”、建成商品房相比,这个账,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算得来的”。于是乎,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就不要科学发展观了,文物保护成了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六安市政府对于汉墓的保护态度暧昧,三年中变来变去,令人费解,也就不足为怪的了。所谓“根本没有明确的管理体系,有问题要层层打报告,还不知道谁能拍板,基层文管人员有心也使不上劲”不都是很自然吗?地方政府缺乏热情,一切皆为白搭。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