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在惯常的理解中,“科学”是和“理性”、“文明”、“进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王迈的理解中,“科学”这个词是和破除政治意识形态,强化科技意识形态相关联的。
王迈作品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倡导引进“德先生”与“赛先生”,后者便是“科学”。“科学”是19世纪、20世纪以来富国强民梦想的有力武器之一。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到解放后的“大炼钢铁”,“赶超欧美”,乃至“文革”后的“四个现代化”中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绝非仅仅是一个学科概念,而是和国家竞争、民族优劣、意识形态高下交织在一起的。
作为70年代生人的王迈,儿童时期正处于“后文革”初期。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代表“科学”的科学符号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星球轨道”、“地球”、“飞机”、“潜艇”等图像成为他主要的视觉记忆。而这一时期许多神话形象,如“嫦娥奔月”、“西游记”、“神仙妖怪”等视觉形象又融入到他的童年记忆里。“现实”与“超现实”在他的幼年中即产生了交织。
21世纪初,王迈入住798,这是建国后建立的第一批电子仪器厂,曾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但王迈入住时,这个工厂已近乎废弃。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实现了登月,杨利伟飞天成功。这些现实中的巨大落差刺激了王迈的创作冲动。
当王迈将古老的神话传说与科技符号融合在一起,并置在画面上时,我们却感受到了恐慌,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当昔日美好的幻象在科学的帮助下实现的时候,竟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浪漫与梦幻,变得如此冰冷,浪漫的传说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界限显得如此的脆弱。恐慌使得观众意识到科技带来的双重后果:一方面我们在科技的帮助下,实现了飞天梦,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环境问题、气候问题愈演愈烈,尤其在时下,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测。
对王迈来讲,科技是他童年记忆的重要部分,他否认自己的“文革”经历,不去处理政治正确、而对自己来讲隔靴搔痒的革命主题。在他看来,“科学”并非那么真诚与正义,在气候变暖的科学论断中,同样潜藏着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控制。我们已达成共识的科学结论,在他看来,可能是诸多滑稽的借口。对童年“科学”经历进行深入挖掘,在艺术界好像王迈是第一个。当然“第一”并非能绝对证明什么,但从一方面说明了他对自己创作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