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从边缘走向主流? 2010-08-31 15:49: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晶晶 点击: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吴冠中谈“形式美”开始,当代艺术一直扮演着对抗僵化文化传统的角色。而自政府开始主办上海双年展和宋庄艺术节等活动,以及政府支持的创意产业将当代艺术纳入其中后,当代艺术的“合法化”问题浮出水面。当代艺术“集体”进入中国美术馆后,是否意味着它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20年后再相聚

在艺术家叶永青的记忆中,这群老朋友在中国美术馆的相聚隔了20年之久。

1989年,30岁的叶永青和西南艺术家群体的朋友到北京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那是首个由中国人主办、在国家级美术殿堂举行,旨在回顾与总结“85新潮美术”的展览,共有180余人、近300件作品参展。

今天很多光环耀眼、身价上亿的艺术家,在那时还不为公众所知,他们的作品只是蜷缩在某个角落里。毕业后留在四川美院任教的叶永青和张晓刚等人坐火车从重庆到北京,由于没钱托运作品,他们只能卸下画框,把画卷成卷随身携带,就像几个“弹棉花的民工”。当时他们甚至交不出100元的参展费,“非常焦虑,真的没有钱了,身上只有100块钱,可我们还要在北京过一个月,非常为难。”叶永青说。

就是在那次展览上,艺术家肖鲁向自己的作品开了两枪。这两声枪响几乎终结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也被批评家栗宪庭称为新潮美术的谢幕礼。

21年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建构之维——2010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于8月18日至9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除蔡国强外,罗中立、张晓刚、王广义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的20位“特聘艺术家”均有作品参展。

当这些老朋友再次于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时,贫穷与窘迫早已成为过去。当年交不出参展费的叶永青已经是“全国唯一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艺术总监。经过艺术市场的洗礼,他们的作品动辄可以拍出上百万元的价格。当代艺术也已从“洪水猛兽”变成国家支持的“创意产业”,官方曾避之不及的艺术家们,成为展览的座上宾。

“30年来,我们以中国美术馆作为现场的展览,好像是特例,不是常态。”叶永青说。

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感谢文化部领导对这次展览的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罗中立表示:“感谢各级领导对这次展览的关心”。因此,不必担心21年前中国美术馆里的“搅局”行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