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法 做这个展览的方法,可以说是“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直接面对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老师们的创作情况,理性地认识全球当代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追求朴素、自然、从容、大气,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本色。
记者:请您谈一下展览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介绍一下此次参展作品的特色?
宋晓霞:讨论这次造型展的特色,不能只从造型学院或中央美术学院谈起,需要从整个当代艺术谈起。
创作多元化 我们今天的艺术已经非常多样了,这种多样不仅表现在艺术风格、艺术样式上,也表现在价值和观念上,表现为多元的工作方向。这个展览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总体的创作水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央美院的创作就在今天整个中国乃至全球艺术之中。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的教师及其创作早已深深地卷入了当今世界,国际双年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国际与本土的收藏拍卖等等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学院里教师的创作不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共同体的一个部分,而是受到了国家乃至国际规则的约束和影响。要说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创作走向多元化,最大莫过于这个变化。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不会让中央美院衰亡,相反,只有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世界。
如何认识中央美术学院的创作和整个艺术的关系,和当前艺术动态的关系,是我们做好这个展览的关键问题。我们的认识是什么样的,可能就决定了我们的展览是什么样的。
展览特点 具体来说这个展览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是尽可能自然朴素地呈现多元化的艺术探索,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也不强说。第二个是力求融通。有分别、有隔阂才会有融,融是融合、融化。同在美院,可是大家在艺术创作上的工作方向其实各不相同,一朝集合在造型展上,彼此是竞相绽放,更是融会于一炉。这一点在三楼的展厅里比较明显。融通的“通”,是要“通古今之变”。我们有不少老师的创作,是努力将古文化传统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依据,比如在展厅一楼潘公凯和徐冰的作品,还有展厅四楼展望的作品《一小时等于一亿年》。展览的第三个特点,是在多元并置的条件下强调不同工作方向的对话和交往。比如展厅二层的主展厅内原有一个玻璃展柜,这里通常会展中国画作品。起初我们也想按照常规来做,希望能做成故宫那种经典的感觉。后来我们反其道而行,大胆地放了唐晖和武宏两位年轻老师的作品,还是纸制的,也还是绘画,可是他们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向与整个二楼的优秀作品形成了一个对话,这是绘画与绘画的对话。
从这个展览中,你可以感受到中央美院老师们的创作,原本就没有跟时代、社会和当代艺术割断,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可以有机地互动与交往,就像不同工作方向的老师,在美院的校园里会自然和自如地交往一样。也许这是学院的特质,当年穿长衫的齐白石与着西装的徐悲鸿、吴作人、李桦的那张合影给我印象很深。这种“美院经验”是值得深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