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的工作中,我曾经根据自己的研究为展览建构出一套理论上有层次上的东西,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在具体做展览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必须转变,这个转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主动地“解构”自己刚刚建立的框架。因为“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才是最有力量的。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理念出发,才能造就展览整体的力量。所以,我从按照自己的认识构架“建立”展览的框架转变为“解构”这个框架,直接面对现实,按照我们老师们的创作实际来建构这个展览。
作品入选程序 今年3月各位参展者提交了两至三个参展方案。其中有的是一个草图,有的只是一个观念,有的还只是一个意向。我和几位策展助理分头、陆续跟各位艺术家沟通,根据他们提交的方案具体了解工作的细节。在这个基础上,7月我们做出了第一稿的方案,提交展览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这一稿的方案争论很激烈,也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则和结果,比如5米以上的大画应该限制在多少幅之内等等很具体的一些问题。根据会议结果,我们策展团队再去跟相关的艺术家沟通。暑假期间,策展工作进入到了展场的测量和空间的安排,这一轮之后,再做第二稿的策展方案。8月14日,展览学术委员会开会审议了方案第二稿这一次的不同意见少了很多,主要集中在几个方案上。9月4日,展览学术委员会将在展览现场审定布展方案。在造型展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展览学术委员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学术上、艺术上,包括整个结构整体上,运用他们各自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判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是我们学术上的依靠。
记者:记者的空间很特别,您是怎么根据展馆的空间来做展览,有些什么大的举措或者调整吗?
宋晓霞:学院艺术与当代展示空间 美院的老师们是看着中央美术学院的记者盖起来的,但是它内部丰富而多样的空间还有待于我们认识。大家公认这个记者是一个当代的空间,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常见的四方白盒子。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展出造型展,首先是对我们策展团队的挑战,我们必须去迎接这个挑战,研究如何在这个空间中展示我们学院的艺术。这对我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机会,去尝试如何用新的空间,通过建构不同空间形式之间的对话,自然呈现造型学院教师的作品。我们只有建构起这些对话,才能够把作品摆进去,摆好,摆舒服。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其实不是在考验策展团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而是对我们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创作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把我们最具经典意义上的作品挂在这么一个空间里,能否呆得住,是不是耐看,我想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另外,我们在整个展览的结构中也做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比如壁画系李洋老师特别为这次展览做的一件作品,他在专门考察了记者的卫生间之后,选定了对公众开放的卫生间(一层艺术商店东侧)做了一件作品《卫生间的梦之宝藏》。这件作品是从他画的几十个梦里面挑选出来的,根据记者卫生间的格局布置,还在男女卫生间内各创作了金玉两件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