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杨化军 剪辑/ 凌晨)
主持人:丁晓洁
嘉宾:黄笃、王端廷、王鲁炎
“文献”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文本和视觉资料。英语中的“document”源于拉丁语“docere”的词根,其意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或“载有原始的、有关某事的官方或法律形式的书写或打引文本、用以提供决定性证据或信息”。德国卡赛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展览之一每五年举办一次,与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文:La Biennale di Venezia)、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在三大展览中资历排行第三。卡塞尔文献展对于当代艺术的意义,可以用“奥斯卡”来形容,至今已经成功推出了11届,真实地见证了欧洲的艺术历程。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卡塞尔文献展已不仅仅属于德国,它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是西方文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社会的时代镜像。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卡塞尔文献展的了解多来自于一些参与过展览的中国艺术家,像艾未未、郑国谷、颜磊、林一林、冯梦波、杨福东、汪建伟这些蜚声国际的大牌艺术家都曾参加过不同届的卡塞尔文献展,其中让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无疑就是参加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艾未未以及他“阵容庞大”的作品《童话》。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文献展并虔诚地把它注入更多“纯粹精神”的可能,中国式文献展开始启动。2007年首届今日文献展“能量”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三年后也就是刚刚过去的9月18日第二届今日文献展“调节器”拉开帷幕,人们在两届中国式文献展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不断产生的“新视觉文献”,与此同时,疑问开始产生:中国的“卡塞尔展”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背景才能成就自己的“卡塞尔展”?如果说欧洲的“卡塞尔展”梳理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的文献展应该怎么做?它能否见证亚洲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期99半月谈特邀今日文献展两届总策展人黄笃、评论家王端廷、艺术家王鲁炎参与第五期半月谈讨论,一起探讨关于中国文献展的话题。
相关阅读:
【视频】99半月谈:中国式文献展—从今日艺术到明日文献(上)
【视频】99半月谈:中国式文献展—从今日艺术到明日文献(下)
【编辑:丁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