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艺术圈封闭的盒子
记者:“新星星艺术节”的评选怎样做到既保证质量,没有遗漏,同时又透明、公正和公开?
曾琼:整个评选我们会找一个公证机构来做整个的公证,说到有没有遗漏,坦率地说,我想遗漏一定会发生。因为这么大一个活动,而且是全国第一次。会有多少人来参加?会有多少人来报名?这是一个无法估计的数字,可能是几百,可能是几千,可能是几万,在这么大一个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的活动当中,我们也需要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来积累一些经验。比如说,我们规定了一个报名的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前,你的报名作品必须要寄去你所在片区的报名点,我们以你作品到达片区报名点的时间为准,如果你错过了,我就没有办法再把你纳入这个系统。这么大的活动不可能一点遗漏都没有。
记者:进入终审的青年艺术家怎么挑选?标准是什么?
曾琼:我们在这个活动里本身想强调的是,我们和以前的艺术展有些不一样,第一个我们强调的是艺术、生活的关系问题;第二,我们希望艺术作品不是一个纯粹的学院的模式。
中国当代艺术是相对封闭的盒子,它是艺术家、评论家和一些画廊、拍卖行形成的一个封闭的圈子,在这个小圈子之外的人其实是没有办法介入的。因为这个圈子的形成,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艺术这个东西和普通人是没有关系的,甚至和很多的知识分子、文化人也是没有关系的。我们问过很多人,他们对当代艺术认知,包括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们会说:我们不懂!其实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艺术节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是不正常的状态。如果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具有思想深度的这些知识分子、文学家都觉得他们不能够对当代艺术有自己的看法的时候,那我们的当代艺术成了什么东西呢?
记者:其实当代艺术的这种状况也是整个艺术界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隔绝的真实反映。“新星星艺术节”就能够对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吗?
曾琼:我不认为一个艺术节可以对这个状况有所改变。但是我们想通过这个艺术节传达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比如说,初审评委的组成。我们希望对艺术进行评论的人的身份可以更广阔一些,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院校和美协的专业人士,因为在我们的理念中,艺术和每一个人都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接近艺术、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的能力。所以我们在确定每一个片区初审评委的时候,会有主流媒体的一至两个资深的文化记者或者编辑、一个本土的文化先锋人物、一至两个艺术院校的教师。
记者:一般来讲,这样的一个艺术节的评奖应该是美术界的人士占多数,如果评委中非专业的人过多的话,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结果,把好的作品放掉了。
曾琼:艺术品有绝对的好坏吗?艺术和文学是一样的,我不认为专业院校的眼光或者专业的标准就能代表一个好和一个坏。我当然不会找一个对艺术完全不了解的人,评委一定是长年关注艺术的,只是他自己的身份并不一定是个专业艺术人士。
记者:相比较初审,终审的评委可能更重要一些,因为他们将决定大奖的归属。有些评奖到最后评委变成了一个门面,他们可能未必起什么作用。
曾琼:他们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最后被挑选出来让终审评委看的100个艺术家的作品,首先会采取一些比较必要的手段,比如说把艺术家的名字隐藏掉,用编号代替。实际上终审评委也不知道哪一个作品是哪一个艺术家做的,避免中间有一些裙带关系。我们希望终审评委个人的身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不是已经被纳入了当代艺术的某一个圈子、某一个派别和某一个群体当中的,相对来讲是比较有独立精神的。我们在终审评委的挑选上,我们希望他们是中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的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眼光和他们的经历能够最后决定他们挑选出来的作品和艺术家是有说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