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先来谈一下艺术与时尚的跨界吧。
吴鸿:跨界问题最近比较时髦,宋庄艺术节也标榜了跨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人类的知识史作为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看待。人类的知识在早期是一个比较混沌、界限比较模糊的状态,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史哲是不分家的,阐释经典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为历史文献出现的。比如司马迁很多名篇都是作为一种历史出现的,相应地我们现在的许多文学典范作品也都是一些历史作品。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相对来说人类的哲学体系界限都是混沌的。近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化,也包括传统人文学科的细化。首先文史哲三个大的范围有了界限的分类,在这个基础上也有一些更小的分类,这使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但如果我们从正面看,学科的细化有利于学科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进一步变得科学化和规范化,负面的影响是人为地割裂了中国许多人文的发展现象,任何一个社会研究的现象都是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学科的细化会割裂我们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和价值观。近几年来,随着后现代的兴起,我们重新对近代以来的学科细化做了反思,其实这种跨界并不时髦。我们跨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能为跨界而跨界,我们跨界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来标榜时髦的跨界反而把这个目标丢掉了。
记者:那近年来,艺术与时尚的结合越来越多元:伦敦艺术家Tanya Ling与LV合作,Dior与22位中国艺术家举行了“迪奥与中国艺术家”的展览,《大周末Hotspot》的“三周年特刊”里,艺术家向京、崔岫闻和演艺界明星孙俪跨界合作,演绎了一场“艺术与时尚”话题的讨论;LV几乎每一季都有艺术家来捧场,Miuccia PRADA也请来了年轻的画家与其合作,对于这种多元的跨界合作,您是怎样看待的?
吴鸿:所以我们不能只将艺术和时尚放在一起,并用一个时髦的跨界来界定。反过来,我们要谈艺术和时尚,我觉得首先应该谈一下纯艺术与设计,他们的分类也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按现在的观点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都是做纯艺术的,但事实上他们也设计了许多具有装饰性质的工业产品,所以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情,这些年艺术与时尚的结合是建立在艺术产业化基础之上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