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更热爱陶斯沙漠的白骨
乔治亚-欧姬芙比路易斯-布尔乔亚幸运一些,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38岁。她的花卉系列在巴尔的摩博物馆展出,她因此成为上世纪20年代美国画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她的声望建立在中年之后。作为孤独的长跑者,欧姬芙比布尔乔亚更决绝:“好像我得了一种病,必须离人远远的,病情方能好转。”
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性》,精神才是世界的本源,而物质不过是蒙在上面的一层纱。欧姬芙中年之后,便跑到新墨西哥州的陶斯沙漠中,一住就是50年。也有一种说法是,她放逐于自然是因为丈夫的背叛。女人能够在男人之外汲取艺术的灵感,也因此能从情感危机中拯救自己。
陶斯沙漠中的白骨、岩石都成为欧姬芙中年之后最好的精神载体,“当我想到死,唯一遗憾的是我不能再看这里的美景了。除非印第安人说的是对的:当我死去,我的灵魂能够在这里游荡”。1958年,游荡于新墨西哥荒漠的欧姬芙画出了她的代表作《月梯》。这一年,她72岁。
她喜欢画的背后签上姓的缩写“OK”,不化妆也少在公众面前露脸,但是人们对于她的兴趣却并未因为她的去世而终结,她98岁离世,出版界有98本书谈论她的作品和她的八卦,她有两个重要伴侣,一个比她年长23岁,另一个比她小60岁。
看她的画如同抽大麻
布里奇特-赖利很少接受采访,老祖母都有这类遁世特性。除非让她谈1968年她和那帮朋友在伦敦的那些事。1968年,革命青年上街游行,而艺术家赖利和她的朋友则躲在画室里画那些让人眩晕的画。
通过研究19世纪点彩派画家乔治-修拉的作品,赖利获得了技术上的启示,她终于明白如何让看画有抽大麻的效果。这就是“欧普艺术”,还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称:“欺骗眼睛的幻觉图形”。一直有评论家认为欧普艺术是奇观而不是艺术,无法承载艺术家的表达。特别是电脑出现之后,机器能够比人做得更精彩。
但是77岁的赖利绝不这样认为,现在她在伦敦西区的一个大房子里继续创作,像法国欧普大师瓦萨雷利一样,她也雇了几个助手帮助完成作品。对于作品的掌控主要在草图和色块研究阶段。
欧普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火了、80年代没落了。2000年,赖利突然重回公众视野。但是这趟回马枪没有秘密,只是艺术圈的口味复古了。“欧普之父”瓦萨雷利在1997年便去世了,欧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兰克-斯特拉已经告别欧普艺术。只有赖利还在不断尝试,尽量使欧普艺术少一些奇观,多一些形而上的内涵。
赖利对流行文化保持深刻的警惕性,她说:“我总是远离名流圈,我比较喜欢站在我作品的后面,让别人能看到作品,但不是我。”今年11月,77岁的赖利将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新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