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仁
与一般的商业组织不同,文化及艺术机构不仅需要一个可持续运转的经营模型,创办人对于文化价值的判断与取向、个人的理念与创意,往往是机构成长过程的关键。
自1983年成立以来,汉雅轩的发展历程就与张颂仁先生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艺术追求浑然一体、相互促进。张先生对于整合两岸三地中华文化圈的自觉意识,对于从文化策略上把中国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远见卓识,以及因参与文艺界不同面向的工作而具备的多重文化身份,致使他的文化事业能够不局限在“当代艺术”的框架内,而是反过来将其视为自身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以更为宏观的目标来规划目前的当代艺术项目。理解了张先生的这些理念和目标,或许有助于我们回顾汉雅轩这27年来所做的事情,考察这个名为画廊、实则扮演着中国当代艺术推动者和文化潮流策源地的重要华人文化机构的贡献与地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汉雅轩成立的时候,张先生曾试图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寻求契合点,主要推广传统书画和新具象绘画。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因较前者而言更具备时代根源,因而也对当代观众更有冲击力的中国前卫艺术。到了90年代,他通过在欧美自费举办关于中国前卫艺术的跨地域展览,把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摆在同一个平台上,力图为国人解除“自己不及西方”的“心魔”。而许多参展艺术家的名字在日后逐渐享誉国际,这些展览也正式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西方世界及国际艺术市场的潮流。新千年以来,一方面继续着汉雅轩的营运,作为其各项文化事业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张先生心中关于历史和传统问题的份量越来越重,进而使他把工作重心转到了“恢复中华文化魅力”的长期工程上,其中包括了从物质和日常空间上,换句话说,从仪礼和器物上,增进当代人与传统文化交流的尝试。而为了打破中、西方二元对话的固有模式,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另一个参照系,最近他启动了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举办印度当代艺术展,筹划中、印文化学者之间的学术论坛。
2010年5月底,汉雅轩于香港新界葵涌工业区的Hanart Square正式启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宽敞、自由的创作与展览场地,继续探索和开拓香港艺术空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