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力
2008年 策展人/艺术家
在以往的人文(社会)生态中,曾经出现过无数个关于“天使”的传说,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神话传说,不同程度的伴随着人类在现实与非现实的交替中相依相存。那些几乎完美的虚拟形象,通过“比较”的检测过程,间接的表达和叙述了人类的情绪与疑惑。无论是东方还是在西方,皆无一例外的赋予了“天使”灵性的定义:即代表了人类思维程序的间隔意念符号,它既是美学概念的化身,也是“寄托与想象”的结晶。自人类创造文明至享受文明的过程中,它不可动摇的承担了有别于人类之外的第二类虚拟(生命)角色。东方美学在当代文明的交戈进程中,似乎表现的蹒跚不定,众多“艺术家”竭尽全力将思想的锋芒指向能够印证时代络印的集结点上,创造和建立了完全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学”(语汇)符号,谨慎的“抒发”着当代视觉艺术所能包含的美学(表达)观点。然而在谨慎的背后,却显现了大量零乱、颓废的态度。
值得欣慰的是,当代视觉艺术家刘瑾颇为理性的寻找到了当代文明的坐标。在其众多的试验性语汇中,“天使”系列尤为突出。他不仅在表现形式上独树一枝,同时在表现手段方面,借比较“现实”的推理形式,奠定了当代“比较美学”的逻辑观念,以及美学(符号)主题,更使得它在所能经过的空间与时间的结构中,显得格外明朗和有序。
《失乐园》系列在静态的程序中,预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明确的阐明了虚拟物像的真实作用,以及相对应的“现实”主体的存在价值。艺术家稳妥的将两个不同的人文生态(内容和主题)进行了细腻的比较分析,进言臆断了两者之间互为依存的观念要求,叙述和揭穿了语汇结构中,物像与空间、时间的矛盾冲突,贴切而严谨的构划了节奏的明快和顺畅。《失乐园》系列不仅明确了当代东方美学最为关键的(语言)主题,同时也使观念本身依照任一可行的途径,在静态与动态的空间转换中,寻找到了合理的承载平台,在一泻冲突之后,为我们呈现了清晰可及的结果。当代文明在过激的进程中,使得千里之外的南极“享受”到了冰雪融化的“恶果”,使大气污染弥漫了“高昂的热情”,使水土流失的“汹涌澎湃”,似乎一切皆在表像的成长过程中,忘情的延续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并“充满激情”的穿行于人文(社会)生态之间,予生命本质不顾,嘻戏于文明的高歌赞美中。《失乐园》系列中的“天使”意外的成为艺术家语境表达的(检验人文生态优劣)标准,同时在不断检验的过程中,做为独特的象征性符号,所过之处,兑现为所有物像病症的核心,并为人类的悲喜、隐患与病痛,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和说明。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天使”的出现,也没有理由拒绝它的存在,因为它的出现与存在,我们似乎寻找到了慰藉的彼岸。
【编辑:马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