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以及论坛海报
此次台北双年展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迫使艺术家保持源源不断的创作活力,在以前工作的积累上,不断的推进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为当代艺术不断保持活力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即艺术家虽然在市场面前具有惰性,但展览可以成为一种保障创新的机制,为艺术家注入强心针,不断地迫使艺术家推进工作。
第三个亮点是对批评家和艺术家的批判自由的保障,以各种不同方式呈现多样的反思向度。在“人造卫星计划”中,批评家黄建宏和陈泰松被要求介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整个双年展的运行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不留情面的批评。这对一般展览之后才举行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前研讨会只能起到事后诸葛的作用,不能对展览的进程发生任何干预。许多展览的研讨会不过是流于程序。批评家往往受邀而来,有道是吃人嘴短,碍于情面,也不必叫劲。许多展览的展览主办方不想邀请那些可能会说些反话的批评家。而“人造卫星计划”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光说漂亮话可不算称职,批评家的义务必须对作品和展览进行批判,对这个展览、艺术家、策展人提出真诚的建议。
石晋华 《观念的代价》将定价12万元的作品切成九万元和三万元整
同时,这个展览也展出了批评性作品,其矛头直指主办方台北市立美术馆的机制。德国艺术家克里斯坦.扬可夫斯基(Christian Jankowski)因不满台湾的美术馆往往由政府委派不懂艺术的政客来领导的机制,而创作了影像作品《馆长剪辑版》。进行一场仿真电视节目选秀方案拍摄的“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选拔赛”来甄选馆长合适人选,还邀请了前任馆长谢小酝当评审。选手陈怡君先用胶带封住嘴巴,然后脱下鞋子,甚至将一只丝袜套在手上,这象征着无须言语、脚踏实地,并鼓励创意的三重意义。以“人人都是艺术品”的诉求当选馆长。虽然这个作品的批判性与新任馆长和美术馆的体制的冲突一度升级。但仍然允许参加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展览,并被放置在馆长室进行播放。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美术馆对这个作品的包容,而这个作品很可能丝毫不能动摇美术馆官僚体制。
第四个亮点是对话和交流的开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在与各种机构的合作中,形成了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对话;在艺术家的团结合作中,形成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在“人造卫星计划”中,形成了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在各种讲座、论坛、艺术教育机构、工作坊、创作过程的展示的交流中,形成了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
台北双年以双年展的形式反思双年展,以艺术行动去反思艺术政治,以实验性倡导实验性。没有提供一个所谓的价值判断,但抛出了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艺术本体问题,同时试图创造一片艺术自由生长的土壤。
【编辑:丁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