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之中
大概在2004年前后,曾梵志开始察觉这个圈子的异样,整个市场像做了电梯,不认识的人都打来了电话。对于呼啸而至的名誉和金色光芒的数字,他依然有着本能的警惕。他明晰过热的市场对艺术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因此一直对定画非常敏感,有一次他对《三联生活周刊》说道,“一想到要画预定的画,整个心情全坏了,根本没法画”。
他不用电脑,也不上网,只是安排秘书定期查收一下邮件。他不愿生活在被别人评价的感觉中,那些网上流传的事情也不想知道。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他也不可避免地一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的艺术和社会有什么关系?这不仅使他学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在作品中保持着一种悲观的情绪,而且在当代艺术家的庞大群落中,他的善举之多也有目共睹。
他曾为芭莎慈善夜所资助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梦圆”项目特意画了一幅高2.2米、宽1.5米的“天空”,还在多事之秋的2008年画了油画“太平有象”,这幅作品最终被上海企业家、证大投资董事长戴志康在“慈善夜”上拍走;同年在保利举行的义拍也募得善款672万。不仅如此,他还在一年前加入了美国的环保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并与当地科学家深入基金进行环境探察,动物主题也开始进入到他的作品之中。
他崇尚精致生活,并不认为艺术家必然清贫潦倒,或者由此才令人尊重。他在自家1000平米的院子里吃自制的汉式点心、院子里的白桦树是他几年前种的,青砖和瓦片来自古宅,假山则来自苏州。对于服装,他也有自己的选择,不仅要合乎场合,更在乎好的面料与裁剪,但又要不事张扬。他也是那些衣香鬓影的派对上的常客,“这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艺术家的心态、态,还是要自然一点;如果你不自信就会紧张,长期如此,就没法与人打交道。”
绘画对他的吸引力和创作的灵感更多来自于直觉。他信奉真诚是艺术家最大的品质,中国社会本就魔幻,艺术家唯有像镜子一般,把一切倒映出来。在这种前所未有的“中国热”与“中国梦”的浪潮中,在他看来,艺术家不能盲目自信或自卑,而要用更长的时间,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当代艺术。曾梵志已经向我们证明,无论是资本缺席的过去,还是资本和艺术热情相拥的今天,一个人依靠他的天性和直觉可以走多远。
【编辑:马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