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从找到风格开始就决定只画能看见的东西,没见过的不去画吗?这只是出于眼见为实的朴素道理吗?
刘小东:是。我很早就这么想。到大城市以后,读了很多历史书,也参与过很多事件,会发现你参加的事情,和后来被写到历史里面的情况不一样。更何况那些你没有见过的事情呢。所以我不相信道听途说。改革开放,多元化,百家争鸣,有那么多漂亮的口号,其实根子一点都不会变。这时候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眼见为实。我不相信你的,也不相信他的,我起码还有我看到的这个事情,那我就呈现这个。
记者:栗宪庭曾经说,你的画里基调是写实的,容易得到官方的接受,但是又有现代主义的东西,也容易得到西方的接受,这个十分幸运。这个拿捏的分寸是你直接找到的还是经过很多次的尝试摸索出来的?
刘小东:他说的有他的道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这种方向。一个艺术家其实跟他的生长环境是有关系的。我一直生活在很小的城镇里,又换到中国最大的城市里,这种反差其实很锻炼人。你会吸收两个地方的资源利用起来。既有民间的智慧,又有大城市文化的背景,这样容易找到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这点上我是很幸运的。我就是两个地方互相地碰撞形成的性格:不温不火,很平实,没有什么了不起。
记者:和你差不多年纪的成功艺术家基本上都是所有艺术形式都会去做,他们做雕塑、装置、照片,你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一直在画写实?而且你的画也没办法让助手帮你画然后你签名。
刘小东:我这画还真的根本没法让助手画。累。我头一次卖画有一种光荣的感觉,在一个油画不能卖钱的年代,我画的画实实在在地被那么多钱认可——4万多美金买了我20多张。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钱的概念还是充满矛盾的,从小对钱的教育还是比较理想化,血液的根子里是视金钱为粪土这种概念。就是羞答答地爱钱,骨子里也恨钱。到后来,艺术变成商品之后,我就明白了,无论你怎么折腾,只要你成名了,你折腾出什么来,都能变成商品。在艺术不能卖钱的时候,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宽泛,既做雕塑,又做版画……但是现在如果我再这样做的话,我总觉得别人会说,你又找事,这人开始作秀了。人家会觉得你不行了,又开发一个新生产线了。也感到这个商业社会挺可怕的,你的一些做法的初衷会被商业社会拧到另一个线上去。与其这样,我就啥也不做了,还是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