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在“当代具象雕塑 ”探索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2010-11-20 10:00:02 来源:《中国当代雕塑》 作者:孙振华 点击:
在抽象主义看来,现实的世界是具象的、感性的,但是它是动荡的、变化的,而抽象艺术可以把客观物象从变幻不定的偶然性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永恒的形式。同时,抽象主义的产生还受到工业化、机械化、强调机器的速度、力量、效率有关。

孙振华

 

一、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中的可能性

 

具象的厄运是从有了现代主义之后开始的。

 

具象与抽象的问题,应该分别出西方的语境和中国的语境,缺少这种分别,往往无助于问题的认识和阐述。

 

在西方,二十世纪初期的抽象主义运动是西方现代性的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批判的产物。德国哲学家沃林格在《抽离与情移》中,指出了抽象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他看来,艺术创作中之所以出现“抽离的趋势”,在于人与环境之中存在着冲突,人们的心理在现实空间中感到了恐惧,难以安身立命,那么,既然人的心灵不能在外界现象中求得安宁,那只有在艺术的形式中寻找慰藉。而以艺术作为救赎的工具,是“上帝死后”,西方人解决精神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抽象主义看来,现实的世界是具象的、感性的,但是它是动荡的、变化的,而抽象艺术可以把客观物象从变幻不定的偶然性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永恒的形式。同时,抽象主义的产生还受到工业化、机械化、强调机器的速度、力量、效率有关。

 

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组成部分的抽象主义,到了中国,其语意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异。

 

就中国艺术而言,由于它本身没有滋生出抽象主义(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抽象因素又当别论),在改革开放以后,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人们感到视觉差异最大,和过去的欣赏习惯最不兼容的,就是那些抽象作品。所以,在中国语境中,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有了一个代名词:“抽象派”,凡是弄不明白的,凡是觉得新潮、前卫的、不很顺眼的,一言以蔽之——“抽象派”。

 

称为抽象派不重要,它产生的后果是,抽象和具象居然成了前卫和保守的代名词。被成为“抽象派”的人,得风气先,自觉拥有了先锋的高地;而一些一直从事具象创作的人,慢慢也开始变得有点不自信,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落伍了?

 

事实上,西方的具象雕塑创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般而言,西方人似乎也并没有以抽象与否来论英雄。例如在2006年、2007年,在两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参展的西方主流画廊,其二十世纪的雕塑,具象作品都占了大多数,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中的可能性对于中国雕塑界的创作现状而言,有着有鲜明的针对性。

 

具象雕塑在中国的艺术现实和艺术教育中,仍然是一种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方式,在社会现实中,具有广泛的公众接受、欣赏的基础;中国的现代高等雕塑教育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发轫一直到今天,基本上都是以具象雕塑教学为主的。所以,抽象还是具象,作为一种造型方式,应该不应该成为判断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也不应该成为艺术观念先进或落后的标准。

 

在对具象雕塑的认识上,似乎不应该将它视为一种传统的语言方式,与当代艺术对立起来。实际的问题在于,中国有相当多从事具像创作的雕塑家,缺乏观念转换的主动性,缺乏面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开掘和拓展具象雕塑方式的自觉性。所以,要走出具象雕塑的误区,为具象雕塑在当代的发展开拓出新的境界,就要做到,既是具象的,又是当代的,这应该是中国雕塑目前应该努力探求的问题之一。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