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三”生 2010-12-01 12:57:0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超 点击:
“新媒体艺术”自踏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不断的“发育”:90年代以张培力为代表的新生代录像艺术家,是当时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策动者。


  
  难以染指的网络艺术
  
  艺术家需要新的视觉经验来表达观念,弥补绘画语言相对的单一性,因此新媒体艺术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许多国内一线的的艺术家都已经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艺术。但是,网络技术、版权问题以及资金支持始终是困扰艺术家们的难题。因此,网络艺术在现阶段还难以被染指和尝试。
  
  录像技术已经被这个时代所克服、超越,而数码、网络艺术仍在竭力追赶着高科技。但是,高科技就意味着高成本,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建立在拥有独立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强大团队之上,说白了就是要建立在财富资本的基础之上。成名已久、财大气粗的艺术家可以把网络艺术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美院学生或者一个潦倒的艺术家,这些现实的问题让他们丧失了尝试网络艺术的欲望与勇气。2009年的“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提名展”,作品配置出现了严重失衡,展厅被海量的架上作品所淹没,仅存的几件新媒体作品,偶尔能让观众的兴奋点跳跃一下,但是直白浅显的观念仍然略显粗糙。

 

2009年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提名展作品


  
  版权、市场存在疑虑?
  
  “下载”概念的诞生,致使网络艺术已经不能够沿袭录像艺术的拷贝模式。网络艺术的保存与展示要依靠服务器,而至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器是绝对安全的,因此网络艺术的收藏、版权问题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在国内,录像艺术与多媒体互动装置刚刚在公共机构收藏中小荷尚露尖尖角,私人收藏与投资还鲜有尝试,网络艺术做为“后生”的状况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另外,组织机构和基金会对网络艺术支持的力度远远不够。这致使网络艺术在艺术市场上的境况如砧上鱼肉,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国内新媒体艺术低迷的成交量数据就能说明一切。网络艺术在市场上是一支美好前景与高风险并存的“原始股”,目前缺乏的是学术积淀和舆论支持。
  
  网络艺术在中国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实验,并且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但是对于这门艺术形式的评述始终停留在“普及”、“纠正”的语境,质询与争论的声音少之又少,观众对作品的敏感性日趋麻木。因此,网络艺术若要保存生命力,就需要不断的跟这个疯狂的WEB时代作战。艺术家邱志杰曾说过:“新媒体艺术建立在媒体技术之上,它却秉持了一种对于媒体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媒体艺术包含了对媒体的警惕。”艺术家如何恪守创作初衷,学术如何监控,技术如何掌控与反掌控,对于中国网络新媒体艺术的现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编辑:李裕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