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离于非法的边缘到身份合法,从博物馆建成的欣慰到后续发展面临困境的焦灼……过去5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成长中记录了这一切。
1985年仲夏的一天,我去渭北出差,途中发现有文物贩子要把拴马桩的头砸下来倒卖。那时候我对文物还没什么概念,只是觉得石柱上方雕刻的胡人和雄狮非常精美,如果就这么被砸了,实在太可惜,于是毫不犹豫地用双倍价钱买下它。这就是我收藏的开始。
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加,我逐渐意识到每一件都是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于是收藏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但收藏过程中,多次被派出所罚款,有时甚至连人都被扣下,于是我找文物部门协调,希望能办理收购手续,以证明我们的收藏行为合法,但文物部门说,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不能办。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不止一次想到过放弃,但是对这些文物难以割舍的感情还是让我坚持了下来。
为了更广泛地搜集藏品,我先后组织了30多人,分6支队伍走村串巷,与群众广泛接触,将各地遗留下来的民俗物品,特别是石雕、木雕、砖雕等进行拉网式普查,逐一造册登记。当看到珍贵的民间艺术品被用来建厕所、修猪圈,甚至敲碎了铺路,我在痛心的同时也愈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就这样,20多年过去了,我的收藏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规模,我也在不经意间把一个重任扛在了肩上。
1999年,我想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办个民俗博物馆,可由于与郭杜镇整体规划冲突,只好放弃。2001年,我终于在南五台风景区找到了一块地。由于是建民办博物馆,虽然不少政府官员实地考察藏品后都觉得应当支持,可是由于《文物保护法》没有明确的条文,相关政策也不明朗,有关部门在审批项目时迟迟不敢落笔。
在我几近绝望的时候,通过好心人的引荐,我向当时正在西安调研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和遭遇。郑欣淼实地考察后表态:“王勇超干了一件正经事、一件大好事,应该大力支持!”随即,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市文物局、文化局、民政局先后下发批文。
2002年5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登记注册,并于2008年12月对外试营业,目前已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和各省市领导同志80多人次。
2009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先进单位”“陕西民间文化保护示范单位”等,还被确定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短缺。虽然一年门票收入有1000多万元,但博物馆每年的基本运营费就需近3000万元,同时,正在筹划的二期工程1.5亿元投资还没有着落。由于民营博物馆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事物,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回报却很少,因此投资商不愿介入,银行不愿支持。另外,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还未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博物馆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省、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息息相关。我很幸运参与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虽然至今仍有不少发展难题,但我依然信心十足。我时常想,如果没有近几年来的民办博物馆有关政策调整、没有社会各界对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可能还游离在边缘地带。
【相关新闻】
【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