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那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郭红梅:哦,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明信片,只不过我们的是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职务等,而他们是画上自己家族的徽章,在节庆的时候当做小礼物送给客人,就像现在人们初次见面互赠名片一样。这件作品首先有实用功能,就像现在的名片,不过这是家族名片,不是个人名片。但是由于我的知识有限,也无法看出这是哪个家族的徽章。关于家族徽章的设计稿以及纸牌,它们最初只是一个实用品,不是艺术品,最早产生的时候是有用的物件,我们现在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它们就会很挑剔,当然艺术家在设计的时候也考虑了很多审美的因素,但首先是功用的,其次是审美的。
我还想简单的提几幅有趣的画,也可以看作是这个展览的亮点。首先看《帕里斯的审判》,在艺术史中很多艺术家都画过这个题材,也不用多解释了。关键不是看这个故事,而是看这幅画的右下角,有一组人物,略懂艺术史的人都能看出来这组人物与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动作几乎一样。一般的观众很难注意到这一点,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帕里斯和三女神身上,而忽略了右边这组人物。这组人物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马奈的经典作品的原型。这很有趣,国外艺术史家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如果我们看的多了,我们自然会把自己零碎的记忆点联成一个系统。
另外是《丽达与天鹅》,那张画很小,只有一张邮票那么大,为什么那么小的版画就如此珍贵呢?主要是因为这张画在《丽达与天鹅》这一主题的作品中比较特殊。这张画动作极其大胆、色情、裸露。这个主题被历代的艺术家创作过,这张尤其大胆,由此可见当时意大利的世俗化程度,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也是很大的。但是这个动作却没有在完成品中沿用下来,这似乎也和礼仪有关,真正的成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含蓄优雅一些,没有那么色情和暴露。这幅小画已经被作为延展品中明信片的封面,在美术馆商品部出售,可见观众还是很喜欢它的。
还有一张特别有意思的画就是罗马诺画的《最后的晚餐》,画面基本构图延用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我重点是请大家注意一下画面右方犹大的形象放置的问题,好像让罗马诺煞费苦心。我们看右上方有个人的头像动作和右下方完成的犹大的头像动作是一模一样的。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把犹大放在右上方,好处是把画面中所有的人物连成一体了,但是却没有空间显示犹大手里拎的钱袋,总不能让犹大把钱袋子举起来炫耀吧!他得藏起来。所以画家考虑放在这里不合适,于是又选择了右下方的位置,这个位置既可以让观众辨认出这是犹大——手里紧攥着钱袋,又可以看到他的钱袋是在桌子下面藏着的,是一种刻意地隐藏——这是从形式主义分析。另外一种理解可以从犹大在当时的处境来考虑。他作为一个出卖了自己恩师的叛徒,他的行为势必躲躲闪闪、偷偷摸摸,艺术家考虑是放在这里呢?还是放在那里呢?我当时看了第一个反应就是犹大东躲西藏,不知道应该在哪里才有安身之所,才能不被发现丑行。所以我宁愿认为艺术家是为了这种历史处境的安排而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考虑而画了两次犹大,这可能更容易去揭露犹大的罪行和处境。
另外就是关于战争的一张画,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战争在当时的作品中非常常见,这幅画描绘了凯旋归来的场面,我们看左边的这个士兵,他弯着腰,扛着一套铠甲,似乎不堪重负。关于这套铠甲,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敌人的,敌人已经死了,他的铠甲由战斗武器转变为战利品。也可以理解为是扛着自己将军的铠甲,将军凯旋后卸甲轻装。尽管战争胜利了,但是士兵仍不堪重负,那么,胜利是谁的胜利?凯旋是谁的凯旋?胜利的代价又是什么?那些死于战场的英雄如何体验凯旋?
还有关于肖像画,肖像画在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独立成科,为什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呢?是因为当时那里是人文主义思想最为浓厚的地方,中世纪对人的束缚的摆脱表现为对活生生的人的尊重。肖像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人对祖先崇拜的习俗上。古罗马人往往在死去的祖先脸上翻模,然后雕刻头像供奉起来,这实际上就相当于15世纪中期的肖像画,只不过那时是雕塑,而且是死人的雕塑,而15世纪中期的肖像画是绘画。
某种程度上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倒是真的起源于古罗马的雕塑,14世纪的艺术家不喜欢中世纪拜占庭装饰风格的线描平面绘画,而是喜欢古罗马雕塑、浅浮雕那样接近真实事物形貌的风格,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复的就是古罗马艺术的兴——当然,也可以说是复古。从乔托起,早期的画家就喜欢临摹古罗马遗存下来的建筑、废墟、宫殿、凯旋门以及上面的圆雕,浅浮雕。乔托经常在荒漠里描绘那些被埋了一半的雕塑。为了表现雕塑的体积感,他们普遍采用明暗法表现。雕塑的背光部用密密的斜线排出较暗的效果。明暗对比使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素描脱离了中世纪的平面感,有了体积感。乔托有大量的对古罗马雕塑进行临摹的素描,米开朗基罗依旧遵循这个方法。这也是当时素描如此繁盛的重要原因。
展厅入口左边,在一个展柜里放着一本很小的画册,这是世界上唯一存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动物图册,其功能类似我们的芥子园画谱,作为艺术家们的形象来源。这次展览上能看到真是很荣幸。大部分的观众都不会很注意,因为年代久远了,也有些模糊了,而且只能展开一页,美术馆曾经计划能每天展开一页,或者隔一段时间展开一页,可能会更好一点,但是我不知道这个计划能不能执行。
大家要稍微关注一下这次展出的作品涉及到意大利的八个地区,有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乌尔比诺、曼多瓦、博洛尼亚、梵蒂冈,就是没有锡耶纳地区,文艺复兴时期只有城邦,大公或王侯就是国王。所以我们看意大利文艺复兴可以把它与我们国家的85美术运动联系在一起看,就便于理解了。85美术运动不也是各个地方的美术团体组成的运动吗?东北的北方极地啊,四川的西南画派,西安的、厦门的、广州的、南京的等等,都是地方画派组成。就像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博洛尼亚画派、锡耶纳画派等组成了文艺复兴的辉煌。只不过当时的佛罗伦萨是整个意大利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么它的艺术就成了一个样板,当然这里大师云集,的确画的好。价值在于与中世纪的区别,而锡耶纳画派与拜占庭风格比较接近,威尼斯画派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更为享乐。佛罗伦萨画派之所以让后人景仰,就是因为它既有神性的一面又有人性的一面,它既世俗真挚,又神圣庄严。就像是85美术运动,当时各个地区都有画派,但是最后被艺术史记录下来的就是北方极地啊、西南画派啊那么六七个代表,道理是一样的。这样去看意大利文艺复兴就觉得很有意思,它不是铁板一块的,而是各有千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