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珍品待人赏识
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博物馆自然成为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延伸。中山大学人类学的朱建彰老师举了这样一例。《中国考古学通论》中的“台面”、“疤痕”等石器考古术语比较难理解,但一旦学生走进博物馆,亲手摸一摸实物,抽象术语马上就变得亲切可感了。同样道理,对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球和手斧的区分,尽管教材中有文字说明和插图,但无论怎么讲解,都不如让学生亲自到人类学博物馆对实物进行比较。
据了解,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可以为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十几个学科的教学研究服务。在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基础上,高校博物馆还是面向公众和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校内外交流的窗口。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不仅缺乏社会影响力,连同校的学生也未必对其有充分了解。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不知道身边就有博物馆。
大学馆缘何锁重门
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博物馆受各种条件限制,放缓了开放的脚步。中大人类学博物馆自2000年装修闭馆后,至今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博物馆馆长郑君雷说,希望能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开放,让广州市民一览珍奇。
是什么让高校馆深锁重门呢?高校馆的场馆安全措施等硬件条件无法与综合类博物馆相比,开放所需的日常维护条件并不具备。又加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对口管理高校博物馆的机构,博物馆管理员的编制受到限制,只能由大学教师兼任,这使得博物馆在管理和藏品征集上都存在社会馆没有的困难。
高校博物馆的封闭,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无益于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展品的补充、更新。比起众多“养在深闺”的高校博物馆来,陕西杨凌的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大型博览园令许多高校馆羡慕不已。这座博览园年接待10万游客,拥有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5座博物馆。该博物馆群落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仅社会捐资就近千万元。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也许会为高校博物馆的开放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