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了特定时空信息的图像通过人类视觉上的“编码”和 “解码”,完成了媒介和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人类意义重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图像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视觉的形式,而在于传播的内容。
当“油画”转变为“图像”,那么动态地、整体地把握这种视觉艺术,就成为当代油画家们通过实践要解决的首要命题:
首先,“油画家”变为了“图像制作者”。这在实践中意味着在制作图像之前存在着一个对要制作的图像的选取和计划的人,即“图像设计者”。两者可以是同一个人,但两者的工作截然不同:“制作者”突出“效率原则”,为使图像被制作得更好,任何高效的工作方法都能被采用;“设计者”则强调“达成原则”,必须为完成有效传播负责。而传统概念上的“油画家”则将技巧操作和理念表达混为一谈;
其次,“观众”变成了“图像接收者”。当代的图像除了传统展厅的展墙外,印刷画册、网络博客等都成为传播的有效渠道。观众可以是在万里之遥,但由于图像的平面性和显示介质的标准化,远程观众看到的图像的保真程度甚至要超过在原作面前的现场观众。油画的现场感受到削减,艺术家们不得不思考创作适合平面媒介传播的作品形式。
最后,“油画作品”成了“图像符号”。当独一无二的油画艺术品变成了可无限复制的、作为符号进行传播的图像,其价值更多地依赖于被传播的广度和烈度。家喻户晓的名画原作因为其复制品的庞大数量而身价百倍,这和过去油画单纯靠自身的魅力征服观众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在考察了“油画”变成“图像”的过程我们发现,制作与设计的分离、对平面性的严格限定、大量复制品推高艺术原作的现象,必然导致观念化、平面化和传播化现象在当代油画创作中大量出现。
三、图像和品位首次遭遇
当“图像”遭遇了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品位”,必然产生以下问题:
首先,谁是图像的消费者?在图像时代来临之前,油画的消费者是油画爱好者和藏家。他们可以通过对油画的鉴赏和品评,建立自己的品位;图像时代到来后,除了原有的消费者之外,大量匿名消费者的涌入使得对油画的质量判断力(即品位),变得备受关注。这些消费者不消费油画原作,但消费由原作衍生出去的符号性纪念品。这构成了所谓的“名利场逻辑”④,消费者很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并对油画原作产生无限的崇拜。
其次,谁来确定图像品位的标准?油画中的经典作品,是由艺术史自然成形的;对这些过去作品的辨认,代表着当事人的品位。图像中的经典,由图像接收者(观众)群推举,对这些属于当代的作品的发现和辨认,则意味着当事人的趣味符合潮流。
最后,图像的品位有什么样的意义?如第二章所言,图像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传播的内容,那么属于这个时代的前瞻性的思考、对人性深处微妙变化的真实感受、对文化和现实的探究……这些当代人迫切需要的内容的积聚,构成了图像的品位。对这些内容的感悟深浅,标志着当事人的生活质量。
当图像遭遇品位,迸发出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植根于网络传播和消费社会的现实环境之中,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广东当代油画无疑已经具备这样的深刻性,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多的佳作问世。
注释:
② 参见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72)
②④参见“名利场逻辑:在时尚、风格、趣味的研究中历史决定论的替代理论”,《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③参见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p86)
【编辑:李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