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莎艺术》创刊特辑 艺术改变中国 2011-01-21 09:37:52 来源:凤凰网 点击:
“规模产业”这一经济领域中的术语已经适用于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者不拒使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无可争议的强势阶段,虽然“建造在城中村的大工作室现象”必然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消失,火爆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会在与西方艺术市场的逐步接轨中进一步冷却……

《芭莎艺术》创刊特辑 艺术改变中国。

 

最终面对不可逃避的自然法则——死亡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与顾德新、陈少平合作,成立了“新刻度小组”。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在作品中如何取消情感表达,取消视觉和审美意义,最终取消艺术家赖以存在最为本质的特征——个性。

 

“西方中心主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对个体的关注和对个性的解放。在西方艺术史中,古典主义、传统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都把个人主义作为不可撼动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逻辑的重要环节和线索,西方艺术史可以说是把一切已有价值观念打碎和重建的历史。“新刻度小组”已经意识到,在个人经验、个人价值与权利之外,有可能建立从根本上独立于西方文化逻辑与价值观念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实践,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在艺术中必须彻底取消艺术家的个性。

 

然而,取消艺术中的个性并非轻而易举,因为个性几乎是一种无法取消的存在。即便是一个数学意义的点或者一条线段,也不能证明不是一种个性。“新刻度小组”经历8年探索,终于通过合作和数量关系,使取消个性成为可能。

 

“新刻度小组”艺术观念的极端理性乏味的工作方法,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当时有西方策展人在听取“新刻度小组”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的陈述时,经常不耐烦地看手表或者打哈欠。“新刻度小组”造成的不良反应令我感到兴奋,因为能够真正面对问题和有针对性的实验性艺术,都应存在于已有的艺术经验和价值判断之外。

 

1995年,“新刻度小组”作品的展出机会逐渐增多,对于我来说沮丧多于高兴。今天的当代艺术具有越来越大的包容性,挑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任何挑战都会被包容且最终失去针对性,这意味着挑战一经开始即刻就会进入艺术生命的“倒计时”。在这一意义上,艺术将无一例外地在经历诞生、成长、衰老之后,面对不可逃避的自然法则——死亡。所以,“新刻度小组”的成功意味着挑战的终结。1995年,当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负责人来讨论“新刻度小组”作品的参展意向时,“新刻度小组”选择了立即解散,8年来集体创作的手稿全部销毁。当艺术终极时,销毁本身是最后的作品。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