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凡的《白马与兵之二》是展厅里最吸引观众目光的作品之一。
探讨“学院”与外界的关系
在一些观众看来,当今国内艺术圈是“另一个娱乐圈”,这句调侃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一些艺术家的高曝光率和不菲身价,以及一股浓浓的“星味儿”。若按这个视角来看,仅是扎堆的“高价艺术品”和“明星效应”,此次“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当代造型艺术展”已经达到了极致。
尽管观众是冲着“艺术明星”而来,但该展览本身却不断地强调艺术家们的另一种身份——“学院派”,因为本次展览原本就是脱胎于去年9月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造型: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而参展艺术家也无一例外都出自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展览旨在展示美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和美院造型艺术实力,而来到广州之后,策展人王璜生又赋予了它更深刻的主题:探讨学院精神与外界社会的关系。王璜生表示,一种理想的“学院精神”应该体现它对于这个现实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它抗争于思想的平面和浅薄、学术的浮躁和世俗,体现出一种无畏和坚守的“力量”,一种洁身自爱的典雅尊严。
另一方面,此次展览也考虑到“学院派”自身的缺陷,并试图向更多的观众“延伸”。以展览场所本身为例,时代美术馆是一间社区美术馆,位于住宅楼的顶层,但由于是独立结构,并没有侵入居民生活空间。国际著名建筑师库哈斯和阿兰是该美术馆的设计者,他们试图以此来建立艺术空间与社区生活的联系。从展厅内部来看,观众通过展厅墙壁上的几何形玻璃窗可以看到社区内的环境,而居民也可以透过这些窗户看到展览情况,只是由于窗户很小,仅仅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在展览主题的引导下,美术馆的独立结构、室内设计乃至专用电梯都被一些观众视作学院派封闭自大的隐喻。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来现场参观的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学生或相关爱好者。
在王璜生看来,“学院精神”的确有保守、僵化的一面,“学院派”也因此常常被视作“保守势力”而遭人诟病。从这个意义上看,“‘学院’精神在构建过程中,克服和对抗这种‘保守、迂腐、自大’成为了一种‘力量’的体现。”王璜生说。
【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