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品渐成收藏热门 2011-02-09 13:26:05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作者:王嘉 点击:
当国内书画收藏市场方兴未艾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的影像收藏也开始崭露头角。与中国百余年的影像发展史及当下国际影像市场发展极不相称的是,国内影像作品的价值被低估。近日,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影像收藏可谓目前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一块价值洼地。专家建议,收藏者可以把握影像收藏的契机

 

“大眼睛”照片曾拍出30万

 

16年前,一名贫困山区的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当这幅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而“大眼睛”也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今天,这幅照片已不仅仅是我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2006年,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在中国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上创下30.8万人民币的最高纪录。这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率61%,成交额240多万元。有人把它视为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开端。

 

据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负责人李欣介绍,2010年北京华辰春拍中,纪实摄影占成交额的60%,基本上一张纪实类照片拍卖一次,价格就可以增长10%至30%。艺术品知名网站ART PIRCE的分析指出:从1990年到2008年春,影像市场的成交额上涨了131%,成为所有艺术品类别中上涨最快的。这一数据远远高于涨幅55%、排名第二的雕塑板块,摄影收藏和摄影市场开始成为人们热门的话题。业内专家强调:“尽管影像收藏还没有像国画、油画的收藏那样形成规模,但也已开始萌芽。大众开始认可影像作品的收藏价值。”

 

纪实类作品更受欢迎

 

收藏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从整个影像收藏拍卖市场来看,影像收藏作品大体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实类作品(包括具有历史性特点的老照片);二是以摄影作为媒介进行再创作的当代类作品。目前国内拍卖市场走势表现较好的是纪实类作品。该专家分析说,也许是国内藏家对当代类作品的知识储备结构不完整,专业机构对作品的理论导向也不够,国内藏家解读当代类影像作品有一定难度。

 

事实上,一些中国本土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已经逐步进入国际收藏家的视野,“中国印记”就是他们的方向标。有“影像魔术师”之称的摄影师杰利·尤斯曼曾说:“据我所知,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摄影收藏家,他们偏爱收藏中国的摄影作品。因为中国复杂多变的天气、变幻莫测的地形,使得他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