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背后的推手
收藏热如此疯狂,是好事?还是坏事?
故宫瓷器专家叶佩兰对记者说:“社会风行收藏热,按说是好事,至少它证明中国民众真正富裕起来了,过去你没钱想热也热不起来呀?再者,收藏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能让人学会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参与的人多,能提高民众的素质。但细一琢磨,又觉得热成这样不正常,是怪现象。社会上不知何时形成一种买古董就一定能赚钱的共识,结果即使是不懂,甚至是不喜欢,也去疯狂地购买,买到家里等着升值。如果大家都是出自赚钱目的搞收藏,那早晚会搞乱了这个市场。”
大连著名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对记者说:“现在这个市场已经被搞得很乱了,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某些所谓的艺术家,全都浮躁得要命,买东西的不懂装懂,全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急功近利;卖东西的好多人在那儿编故事,挖陷阱,搞得假货满天飞;艺术家们,特别是某些画家,不去认真地创作,而是忙于敛财,印刷式地复制自己的作品,欺骗愚弄大量不懂美术艺术的投资者,这样下去,这个市场很快会垮掉。”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这股收藏热持久地高热不退?记者多方面采访,探知原因如下。
首先是捡漏儿的诱惑。收藏界有关古董捡漏儿的一个个传说,数百年来流传不息。现今报道中,类似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譬如欧洲某国一位女律师走在马路上衣裙被什么挂了一下,走回去一看,是一幅被人当垃圾遗弃在路边的旧画,她拿走找人鉴定,发现竟是一幅失踪多年的世界名画,拍卖后获利数百万;又如天津某古董市场小摊上曾出现过一只青花大盘,要价8万元,谁都猜疑那是假货,不然怎会落到地摊上?后来一北京客人,8万元一分不少,东西抄起来就走。两年后那东西出现在某拍卖场,拍出500多万元高价。形形色色的传说和故事,始终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好多人梦想着碰个大漏儿,发笔大财。
其次是舆论的诱导。多少年来,有关因捡漏儿而暴富的社会新闻屡屡见诸报端,电视屏幕更是长年累月地播放着形形色色“鉴宝”节目。那些节目意在普及文物知识,按说是好事,但它总要谈到价格,最后主持人还一定要问持宝人当年购买此物的价格,以及获知发财的感受,引起观众的羡慕。
经济社会,媒体谈值论价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如此渲染造势,容易煽起社会性“寻宝”的热情,人们普遍的一个想法是:“这种好事没准儿我也能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