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的“拿来主义”:首批中青年海外研修调查 2011-02-16 14:52:3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段泽林、李雪钦、周永 点击:
每年一批学术与创作中坚,每人一个重大选题。首批成果即将公布面世。这个工程是如何创立、如何实施的?美术家们在海外研修中“拿来”了些什么东西?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与宋晓霞的“发现”不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此次研修是要开拓近20年意大利当代艺术这片陌生的领地,而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张坚所做的是补上国内关于20世纪初期美国的现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的“缺口”。

 

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先后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和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的王端廷,在意大利研修的两个月内,采访了多位著名艺术家和批评家,走访了意大利多家图书馆、博物馆、书店及画廊,又前往博洛尼亚、佛罗伦萨和都灵等地,收集到了整整两箱图书资料,并拍摄了数千幅图片。

 

“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帮了我大忙。”王端廷表示,“罗马四年展是意大利全国美展,该展览囊括了意大利当代最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收藏了意大利所有重要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图文资料,这个向全世界所有研究者开放的档案图书馆愿意提供我想要的任何资料,允许我无限量翻拍图片,并且有专人免费为我复印资料,服务态度极其热情。”与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相比,中国对当代艺术资料的搜集、收藏是欠缺的,目前尚无类似的机构。“在中国做当代艺术研究,资料大都靠研究者自己收集。”王端廷坦言,“罗马四年展档案图书馆值得我们学习,该机构完整而全面地保存了包括非正式出版物在内的当代艺术家的所有文献资料,比如展览画册、请柬,艺术家成名前在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块’文字,甚至还有艺术家的创作手稿等,除了纸本资料,还包括CD和影像等电子文本材料。”王端廷认为研究意大利当代艺术很有价值,由于资料收集充足,他将在两年内完成一部30万字左右的专著。毫无疑问,承继着悠久艺术传统又不乏创新精神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的探索经验,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价值。

 

美国如何在欧洲思想传统与本土经验的碰撞与交融中孕生出新的学术话语形态?这是张坚此次海外研修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坚认为,美国20世纪初期的美术史学研究和批评活动处于一个初创阶段,很多情况跟中国现在的状况有些相似,比如艺术批评面临着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取舍矛盾。此外,美国在专业艺术史建设方面积累的一些学术成果,对于中国当下大学艺术史学科的建设有借鉴意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