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苏梅:传统民间玩具的当代走向 2011-02-16 15:39:12 来源:未知 作者:陈亚凡 点击:
传统民间玩具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物化形态,过去曾是人们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节令礼俗、商业交易乃至宗教信仰等诸多民俗事象发生着关联。除了娱乐的主导功能,民间玩具由此也具备了益智、健身、认知、教化、审美等多种辅助功能。


  
  记者:玩这种游戏也是儿童对世界认知的一个过程。
  
  苏:在过去,每个达斡尔小姑娘都有几个或者几十个“哈尼卡”,组成大家庭。她们在炕上摆出自己的“哈尼卡”,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生活,吃饭、睡觉、游戏、买东西,就像她们自己的生活一样。
  
  记者:谁来给她们做“哈尼卡”呢?
  
  苏:一般都是妈妈做。她们看多了,长大后自己也就会做了,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我七岁的时候就可以跟着母亲格日勒一起制作“哈尼卡”了。
  
  记者:现在的孩子还玩“哈尼卡”吗?
  
  苏:现在,各种玩具这么多,几乎没有小孩再玩“哈尼卡”了,渐渐也没人做了。我女儿现在上中学,她小的时候还玩过我做的“哈尼卡”,但没什么小朋友跟她玩,因为一般家里没人去做“哈尼卡”。我喜欢做,和我在文化馆的美工工作也有关,就一直做下来。现在我做“哈尼卡”主要是参加展览,还有一些人要收藏,已经不是给孩子做玩具了。但是我女儿还是很喜欢我做的“哈尼卡”,她说“个个都好看”。
  
  记者:我看你剪得很娴熟,即使是同样的角色每个形象又都不一样。你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吗?
  
  苏: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美术,喜欢做“哈尼卡”。后来到旗里文化馆做美工,1995年曾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加格达奇分院进修过美术专业,这对做“哈尼卡”,尤其是形象处理上会有些影响。你看,这部分头形用白纸剪成,身体也没有袖子,比较简单,是传统的形象;这部分带袖子的,形象比较写实,就是我在传统基础上创作的。
  
  记者:这就分成了传统“哈尼卡”和现代“哈尼卡”。我个人更喜欢传统造型,比较简洁、意象,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苏:一些美院的老师都喜欢这种传统的。但是这几天来的观众喜欢现代的“哈尼卡”更多一些,可能是因为现代的这种服饰比较丰富吧。
  
  记者:我看到服饰纹样中总是有些蝴蝶、葫芦、凤、树叶的造型,有什么意义吗?
  
  苏:这些形象也常在我们民族服装里出现,只是在“哈尼卡”中可以更随意一些。剪的时候也没特意去想什么,剪着剪着自己就出来了。过去,老人剪“哈尼卡”也都有这些形象,但每个人剪得又不完全一样。
  
  记者:也许这种传承性和创造性正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吧。这次展览对大家了解“哈尼卡”和了解达斡尔民族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您参加类似的活动多吗?
  
  苏:这类全国性的展示表演活动不多,有时会参加一些作品展,或者地方性的技艺表演。
  
  记者: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观众的热情又这么高,您可以通过手中的“哈尼卡”来宣传达斡尔民族的传统文化。
  
  苏:是啊,大家对达斡尔族的艺术文化都很感兴趣,要收藏“哈尼卡”的人也很多,我接的定件在展览期间肯定是做不完了,回家要接着做呢。(访谈过程中苏梅手中一直在做着“哈尼卡”,还不时要解答观众的一些提问,忙得不亦乐乎。)
  
  
 

 


【编辑:李裕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