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2011-02-19 10:36:17 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点击:
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但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我先后设计规划了法国罗浮宫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等建筑,大部分作品都与文化艺术有关,符合了自己的追求。

 

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罗浮宫重建,并为罗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罗浮宫”,不分昼夜表达不满。

 

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而且罗浮宫举世闻名。不过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也被总统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但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但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中美两方面的文化在我这儿并没有矛盾冲突。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现代派。

 

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做设计。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在我的70多件作品当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

 

86岁那年,我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

 

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时的一份认真、执著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编辑:马海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