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物除基本粒子以外,更大的空间都是“真空”。中国哲学是不承认有所谓“真空”的。《列子·天瑞》中将天地万物的化生分成四个阶段:“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也是创生万物的本原。它和“炁”的概念是同类的。宋、周敦颐创绘了“太极图”。更形象的表达了“炁”的神妙。
古希腊哲学家曾设想充满宇宙空间无所不在的是“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后来企图用实验来确定“以太”的存在,又都归失败。这“以太”其实就近乎是中国古人讲的“炁”。 佛教也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空”。而说“空也有色”,“色即是空”。 这个“空”也近乎于“炁”。
易学以“炁”阐述一切。“炁”就是虚物,又叫做虚、无、无有。“炁”从哪里来?“气生精,精生气”,气是由精物质(有)生出来的。我们在现代科学里已经证实:任何物体(精物质)都在产生能量(气,阴气和阳气)——引力能和斥力能(辐射能),可见易学所言不虚。
炁学揭示:炁粒吞吐炁体使炁体流动形成了炁流,炁体流向炁粒叫做引力能、阴气,炁体流离炁粒叫做斥力能(辐射能)、阳气。炁流(行气)分为五类:水、木、火、土、金五行气,其特例就是场能、波能、热能、光能、射线能(量子流)这五类能量现象。易学研究的是五行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转变、影响、作用),它研究的是五能对精体(实物)的作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