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走进天安门是中华民族之幸 2011-02-19 14:35:04 来源:孔子研究院 作者:罗竖一 点击:
面对“孔子青铜雕像”,或言这是逆民主之潮流而倒推历史车轮;或言抬出孔子及其学说本质上是为了愚民;或言这纯粹是某些官员的瞎折腾;或言孔子的思想文化之历史地位再度被提升;或言有关决策者终于认清了孔子及其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另外,按照说文解字,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也是人所需要的:左边一个“人”子字,右边一个“需”字,合二为一,难道不是“人需”之“儒”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学派众多,但古人为何惟独把孔子所创立之学说定义为“儒”学,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深思吗?

 

孔子之道,简而言之,其核心思想就是“仁”、“礼”与“和”等。具体而言就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等。譬如要孝敬父母长辈,做人要讲求信义,对人要忠诚,为人胸怀要宽大,处事要把握和为贵的原则,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宁可受穷也不能放弃道义等等。换言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希望世人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类伦理道德,即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为天下苍生四处奔波

 

孔子在兴办“私学”,大力教育弟子期间,也在鲁国做过官,甚至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曾经努力推行其“仁政”以“惠民”,并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且尽力“堕三都”——以“正位”——让总经理(鲁国 “三桓”)不再越权而代替董事长(鲁国国君)做主。

 

但身处鲁国宦海的孔子,终未能将其所崇尚“惠民”、“利国”之“仁政”推行成功。

 

孔子没有因此而气馁,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地选择了奔走于列国以寻求能大力推行其“仁政”理想之国度的荆棘之途。

 

从小饱含饥寒,深知民间疾苦的孔子带领着众弟子,在长达14年的长途跋涉之苦苦寻觅中,曾经先后到过卫、宋、曹、郑、陈、蔡和楚等诸侯国。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