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的诸侯国之决策者基本都热恋战火,或者只求自保而不思进取,所以结果孔子所主张的“仁政”照旧缺乏施展的政治空间。
非常欣賞而意欲重用孔子之楚昭王的离世,终于熄灭了孔子的政治抱负之火,而加之年迈体弱,且鲁国又盛情邀请他返国,于是孔子最终又回到了生养他的故国——鲁国。
尽管孔子失意而归,但与众弟子周游列国多年,难道不是去寻求一种善于纳谏而富有民主气息的国度吗?
当代文明可与孔子学说优势互补
政治上的不得志,促使孔子晚年将主要的精力用在“私学”上。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在办学和从政之余,还整理了文化典籍: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被誉为“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孔子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思想的力量,坚信文化的力量,坚信书籍的力量,坚信通过艰苦的努力,“仁政”之火苗定能在其弟子身上,定能在有识之国度燃起,而惠及天下苍生,即实现“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