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通过16:9的窗口寻找记忆和生活的片段 2011-03-05 09:36:50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作者:采编/郝科 点击:
《16:9》仅仅是一个展览的标题,严格讲它不是一个主题,甚至不是一个观念,而是一种观察事务的方式,一个视角。不管是“16:9”还是“4:3”的荧幕,仅仅是承载我记忆的一种载体之一。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是相对比较直观的一种视觉模式,并不存在矛盾。

张晓刚 《床》 玻璃钢 雕塑装置 215X162X86cm 2010

 

记者:您在展览中引用了巴金小说《家》中的一段话,我感觉这段话带有很明显的过去革命时代的记忆印记,同时又隐喻着一种渴望在当下进行变革的年轻的热情,为什么以这段话作为展览的开始呢?

 

张晓刚:之所以引用这段文字非常偶然,并非事先预设好了的,下意识地翻到《家》的最后一页,看到这段关于出走与寻找的文字,很有感慨。也许暗合了自己希望继续流浪的心态?

 

记者:在这次展览中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文字,这种方式您曾经也使用过,您认为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和绘画(或雕塑)形象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张晓刚:最早(2005年)在作品上使用文字,是因为喜欢这种文字覆盖在画面上的形式效果,之后开始注意文字本身的内容。我在写文字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的要去搭配作品本身的形象,而是借用画面这个载体将我想表达的情绪、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歌词甚至是歌曲的乐谱等写在上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