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告别了2010年,进入了2011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21世纪已经过去10年,我们已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们都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几乎天天在讲“跨世纪”,想不到我们跨入新世纪转眼已过了10年。在这个时刻,我们要看一看,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出现了新的特点。
我想至少有两点:第一,经过“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努力,我们国家在经济上确实有大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确实大大增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推动了广大群众在文化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正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我们对人民群众这种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使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步伐及时赶上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也越来越关注。外国朋友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中国文化的表面的了解,例如中国的饮食、中国的功夫、中国的明星以及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划龙船等等,他们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东西,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他们特别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真实面貌。国际社会的这种需求,需要我们去应对。
以上两点,初看是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化层面的特点,其实这种文化层面的特点,也正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在国家的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正在走向一个文化的时代。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特点,从文化的战略的高度,我想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和研究:
第一,能不能提出一个概念,对我们国家当代文化的面貌进行描述和概括?
大家知道,欧洲历史上有一个“文艺复兴”的概念,概括了欧洲14世纪到16世纪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特征。我国学者也曾提出一些概念来概括我国历史上的时代面貌,例如有的学者曾提出“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概括大唐盛世的文化,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我们今天能不能提出一个概念来概括21世纪前30年或前50年中国文化的面貌?如果能提出一个概念,准确地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意义将会十分重大,因为这说明我们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有了一个深度的把握,这将成为我们21世纪前30年或前50年整个文化战略的灵魂。
第二,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内容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建设。
我们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产品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问题。例如我们的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技术、3D技术,但如果没有内容那还是空的。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与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当代、面向国际的原创力不足,还不能与日本、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的人性的功能。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天长日久,就会出现“人心的危机”,那是十分危险的。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称文化理念和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我们过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政治导向很重要,但还有一个人文导向。人文导向和政治导向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有的作品政治导向没有问题,但人文导向有问题。因此,除了政治导向以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以现在垄断了电影院线的所谓“大片”(包括从美国引进的和国内生产的)来说,它们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以至政治倾向对广大青少年影响很大,也许可以说已经超过了我们校内课堂教学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而且这方面的问题也非常多,非常突出。我们的大、中、小学都要尽可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大学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从小他的母亲就让他看《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哪些章节怎么写的好。他说,从此《战争与和平》对于他就成为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在这之后,他再也不能忍受那些垃圾了。青少年读的书、看的电影、听的歌都构成一种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天长日久地影响他们。如果我们的青少年经常接触到的都是垃圾,那他们以后就再也不能接受经典了,这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