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是与公众交流的高效使者
免费开放后,辽博开始大规模面向社会公众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是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交流的高效使者。 ”经过笔试、面试,700多报名者有50人成为志愿者。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10岁,有教师、学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退休人员。志愿者与馆方工作人员一道工作,不论是维持秩序,还是说明讲解都表现得很出色。
在3楼展厅,记者遇到了正在这里担任讲解工作的志愿者朱成富。老人佩戴着志愿者的身份牌,精神矍铄。这位66岁的老人住在铁西,退休前是一位机械工程师,已经在辽博志愿服务超过了800小时。 “我不是志愿服务时间最长的。我们有两位志愿者服务时间已经超过1000小时了。”朱成富说,他前不久刚通过了培训考核,这一次培训内容是“契丹王朝”。他说辽博为了提高志愿者讲解员的业务水平,经常请专家给他们讲课,并且带大家到丹东、朝阳、绥中等地现场感受,这样大家的讲解就更吸引人了。他个人的体会是,对不同的参观者讲解要有不同的特点,对儿童要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对老人要讲得慢一点,对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参观者则采取“交流式”讲解。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有个后来的志愿者说,自己就是听了朱成富的讲解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加入志愿者行列的。
现在,辽博的参观人数稳中有升,去年辽博的参观人次超过50万,“这在免费开放之前是很难想象的。 ”孟繁宁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辽博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参观者群体,这些人一年之内可以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地来辽博参观,“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的意见,很有见地。 ”现在这个群体还在扩大。
更多地影响公众生活,这才是免费开放的初衷。
【编辑:苏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