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凝视——陈文骥的艺术世界 2011-03-10 13:46:0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于海元 点击:
陈文骥曾经说过:“我喜欢关注被人遗忘的物品和角落。这一切与我的性格缺陷有关,同我不健壮的身体体质有关”。可能是基于性格的原因,或是与童年寂寞的记忆有关,他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人保持距离,哪怕是老朋友,他也不会特别熟腻。

陈文骥作品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年来,中国对“宏大叙事”的崇拜,以及对个人的忽视。这也导致了“圈子文化”的盛行。事实上当代艺术圈就是一个江湖,讲求的是一个“混”字。每个人都“混”得不亦乐乎,而代价就是艺术上的近亲繁殖。我们在等待了六十年之后,在政治与金钱的轮番打压下,真正能够不为外界所动,用一辈子的生命将自己的个人追求“完成”的艺术家依然稀少。每个人都在表现,都在批判,都在不断变换图式,都在等待震撼与被震撼,却没有人能够耐住寂寞,凝视存在,剖析存在,而这才是西方绘画传统的经典母题。

 

陈文骥曾说过:“今天的艺术家太热衷于介入社会,太想在政治领域中寻找到一席之地。在太平年月,被宠坏了的艺术家野心也在暴涨。或许说,在艺评家和策展人的误导和纵容下,艺术家太爱管别人的闲事,太爱对社会指手划脚,自我解释的精神则荡然无存”。

 

泡沫终将散去。“边缘”,可能才是留给真正的艺术家的位置。而除了一个艺术家的自觉之外,陈文骥对“边缘”的偏好,其实更多的是出于性情的本能选择。他自己曾写道:“个体和虚无我以为是艺术家所必须的。由于地处“边缘”,一定是不被关注,有些寂寞,不太热闹的地方。同时又没有绝对的对手,也不会被主流标准所约束,还可以获得一种远距离的思考态度,和我的生存状态很吻合。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我发现‘边缘’的空间对我已是足够大了”。

 

 跨越“瞬间”

 

有意思的是,“‘边缘’的空间对我已是足够大了”这句话,不光适合于他的立场,也同样适用于他的艺术创作。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的眼光总是在一些“不入画”的静物、风景、角落上停留,茶杯、灯管、报纸等等,他在努力的观察他们,靠近他们,将一种很明显的个人的忧郁、自闭的情绪带入画中。在当时,他的名字还总是与写实联系到一起,很少有人意识到他在画面中透漏出的提问,不是对写实的提问,而是对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真实的提问,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总让人感觉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原因,这一点从他对西班牙画家洛佩兹的喜爱上也可以得到印证。正因为如此,他终将超越表面上的写实,进入对存在的追求。

 

约翰-伯格说过:“形象的静止是永恒的象征。故事、诗歌、音乐属于时间,而且在时间之中表演。静止的视觉形象在自身之中排斥时间。因此其穿越时间的预言更令人惊叹”。

 

如果说音乐是对时间的占领,那么绘画就是对时间的穿越。在这个愈发被商品、媒体控制的时空里,“更新”成了最高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里,没有之前,没有之后,只有瞬间;而绘画却能够使时空延展,对抗瞬间。“当代艺术”这个词,如果指的是不断更新,追赶愈加“瞬间化”的时空观的话,那就证明还没有认识到艺术真正的力量所在。

 

陈文骥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说:“艺术创作是一种向自己内心挖掘的过程。它能使有限的时间获得延续,也能使有限的空间获得扩展”。在他的画中,似乎并没有为时间安排位置,他无意抓住瞬间。他好像是在一个凝固了的世界中到处查看,一切都是静的,静到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