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凝视——陈文骥的艺术世界 2011-03-10 13:46:0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于海元 点击:
陈文骥曾经说过:“我喜欢关注被人遗忘的物品和角落。这一切与我的性格缺陷有关,同我不健壮的身体体质有关”。可能是基于性格的原因,或是与童年寂寞的记忆有关,他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人保持距离,哪怕是老朋友,他也不会特别熟腻。

陈文骥作品

 

微观的具体

 

 

1995年后,陈文骥将画室搬入燕郊。在这之后,郊区的烟囱、街道、屋顶、天空都成为了他的模特,陈文骥的绘画由静物转入风景,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陈文骥的画中,它们像是一个个的人在向我们走来,他不描摹他们,而是为它们一一创作肖像,好像想要在它们消失之前将之抓住,弥漫于画面之中的光线温暖而伤感。

 

但这种偏于情绪化的表达并没有使陈文骥满足。随着对艺术与自身了解的不断深入,他愈发想要寻找一种更加纯粹、直接的视觉表达,这不是来自于某种策略或是潮流,而是来自于内心的需要。

 

正因为这样,被描摹对象的“身份”在陈文骥的绘画中的意义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在形体上不断聚焦,抚摸,将精力投入到了形体本身,从中提炼出一种“微观的具体”。这种“具体”与“具象”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具体”有时并不揭示“形象”,它进入形象的局部或是微观,非常具体的描绘存在,却又无“形象”可言;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种抽象表达。而对陈文骥来说,他无意讨论“具象”、“抽象”这类思辨性的话题,他只是遵从自己的视觉变迁,这一体验过程来的更加自然,也更加神秘。这标志着陈文骥告别“叙事”,走入了一个更加纯粹的领域。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小时候,家里没人,闲极无聊,经常会蹲到地上挖蚂蚁洞玩。当注视一个个小小的蚂蚁洞时,视觉会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就像一个镜头,要由正常的观看距离转入微距。慢慢的调整之后,蚂蚁洞在眼前逐渐变大,变得清晰,蚂蚁开始显露出来,然后,每只蚂蚁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再到后来,我就能区分好多的蚂蚁,甚至会给他们起名字了,这时,一个蚂蚁洞就像一个世界一样大……这个不断聚焦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需要好几个小时,而且不能有人来打扰,否则前功尽弃。

 

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像陈文骥这样的艺术家必然选择边缘,因为他需要长时间的聚焦,来不断接近他的目标,这个过程不能有人来打断。他持续的凝视,出于生理构造上的局限,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劳(这也是为什么特写镜头只能在电视中少量出现的原因),但陈文骥却自然而然的做到了这一点,这种冷静与坚持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是稀缺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由他的作品联想到北欧的艺术。

 

有的文章曾将陈文骥的创作与禅联系到一起,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禅是在思维上不断接近知与不知的临界点的活动,而陈文骥的绘画则是在视觉上不断接近知与不知的临界点的过程。二者接近存在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陈文骥一直是一个本分的视觉艺术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