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消费时代的楷模 2011-03-11 09:54:5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庸现 点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幸能看见好莱坞艳星玛丽莲-梦露和中国共产领袖毛泽东并肩出现在美术馆的奇观,无疑要感谢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举。

玛丽莲-梦露

 

几乎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按照个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游戏规则,比如杜尚挪用了把已经存在的生活日用品小便缸作为自己的作品,是一种革新乃至革命。但是这种革新得被社会接纳才会生效。只有在一定的社会体制下,一个艺术品才会产生预期世界效应。如果是在五十年代,很难想象安迪-沃霍尔 会得到这样的盛誉。因为当时是社会条件还不成熟,整个五十年代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年代,这样的时 代是不会接受安迪-沃霍尔 艺术家身份的,只会把他当作一个没有思想和精神价值的时尚设计师对待,更不会追捧他。

 

六十年代初消费主义时代开始,过度的消费带动了波谱艺术的兴起。在这样的社会前题下,前卫、媚俗以及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高尚和平凡得到了社会的极大的兼容。这个时代的人们大量消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可口可乐和好莱坞电影的消费,同时也开始消费艺术。艺术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品,而变成了大众消费对象。在可以复制的大工业时代,安迪-沃霍尔 的实用大众设计艺术呼之欲出。 时事造英雄,于是产生了沃荷艺术神话。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安迪-沃霍尔 并真不太“ 艺术家“ ,他对艺术最大的贡献是他意识到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和娱乐业改变艺术语境的第一人。

 

安迪-沃霍尔 使用了大量广为流传大众图片,涂改并使之变形处理成为他自己精心策划的“ 特有生活格调“ 。严格来说,他从来没有真正自己画过一幅画,或者是原创过任何影像。他所有的主题几乎不是政治明星就是电影明星。此外,他还使用罐头、可乐瓶子以及事故等来自广告印刷品的主题,很少来自深厚的西方基督教历史文化。他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释义是少数例外。绝大部分主题则来自街头报章杂志中最低俗、最无聊而耸人听闻的新闻。沃荷通过变形处理这些街头小报低俗画面后,把它放大在画布上变成自己的作品。这些大众异常熟悉的画面使他的作品产生意外效果:令 人难以忘怀,并家 喻 户 晓。其方法既简单又独特:消解其无聊而平淡的现实意义,通过再次绘画或再次印刷赋予作品一种永恒的感。由于他爱使用大众传媒,因此也受到了大众传媒的相应的追捧作为回报,两者形成一种难解难分的联体关系。

 

安迪-沃霍尔 的确不是原始意义上的一个能写能画的艺术家,是一种新型的Business 艺术家,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出品人或者说是一个承办人:让别人为他准备好图画和素材,让人为他制作音乐或电影,让人为他拍电影并传播他个人形象,就如我们当今在熟悉的电视访谈节目似的。沃荷不只是会利用大众传媒和现存的影像,而且还出品自己的电视节目和自己的图片报。他对大众传媒如痴如醉,以致后来自己亲自掌控电影,报纸,电视音乐等诸多大众媒体,成为真正的发行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