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西方全程后的中国艺术行将何处——吕澎谈溪山清远的中国式探索
嘉宾:吕澎 采访:袁霆轩
整理:苏芳芳
编者按:从去年10月份的伦敦站,到今年4月份的旧金山博物馆站,以及9月的成都站,吕澎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在变幻每次展览内容的基础上,呈现出“溪山清远”的内在含义。在相同的主题下,吕澎并没有在变化展览内容时需要什么东西,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向告之我们需要去体会、思考。在这样一次次确定了一个方向性的变化的展览中,它告诉全世界展览的预期效果是会刺激我们国内的艺术家思考该怎么去做艺术。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了解和学习了西方的知识体系,在我们已经走完了这段路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前面的路又在何方?这就变成了一个问题。吕澎在谈论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发展时提及,如果我们再次按照西方的逻辑去做的话,我们更会停滞不前。
同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理论中的现象,吕澎在避免打中国牌的建议中,对于问题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观点。观点的背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进将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在面对我们的记者提问时,吕澎鲜明的观点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分析方式,带着这样的分析方法,每位艺术家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
袁:下面是关于“溪山清远”方面的问题,您4月份的时候在旧金山博物馆有一个“溪山清远”展览,请问相同主题的展览,上次举办的地点是哪里?这次的展览和上次展览从构造和内容上有什么大的区别,还是整个概念的延续?
吕:上一次的展览是去年10月在伦敦举办的。题目是“溪山清远”,旧金山也是“溪山清远”,其实咱们的成都双年展也是这个概念。我把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方向性的去做,倒没有就这四个字本身去做了太多的文章,因为从所有的中国文化、历史、知识出发,观众一下就会理解展览是什么意思、大致是什么趣味。所以,在旧金山的展览和在伦敦的展览只是作品本身不同,但是它的方向是一样的。另外,艺术家的数量和人选有了一些小数量的调整、增加和减少,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
伦敦的展览是用了2个月的准备时间,旧金山用了4、5个月的准备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旧金山的展览在准备作品的时间上看,对于筛选作品的质量上要更充分、更好一些。同时,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展览要表达的含义也更加明确。
袁:据了解,此前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并不是以当代艺术的展览为主的。那么这次的“溪山清远”能跟他们合作,可否请您给我们简要叙述一下怎么达成这个合作的呢?
吕:这个合作的促成是通过美国的一个合作方的非盈利性机构,他们来帮助做联系。其实对方也是很希望能够跟中国合作,有当代文化的交流,所以大家都是在看是否能够找到一些机会和时间来做一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当然,有些事可能是碰上了、认识了,大家沟通一下看有什么样的机会和可能性来做,以及怎么做,做什么。当时我们考虑,如果再做我们过去10年大家很熟悉的东西,我本人都没任何兴趣,而如果我们推动一个新的东西的话,会让国外的同行和观众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
其实,在伦敦,很多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外籍人士,当他们走进展厅时,都会觉得氛围很好,这不是他们原来走进展厅的那种展览状态了。其实也说明一点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变化,如果把这个变化能够推出去,它能更全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更好地去衔接、传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