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峰:与《格尔尼卡》的距离 2011-03-15 11:33:11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董冰峰 点击:
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成为一种“世界艺术”,而不是“地方知识”,都需要依据现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基础来讨论。很明显,迫切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艺术,绝对不是我们认为的现实需要的“创造性转化”。

当代的中国艺术应不缺失西方现代艺术,或称现代派的洗礼。与通常所讨论的中国“遭遇”西方后始开现代化之门的历史说辞有明显区别的是,中国艺术却是几乎毫不拒绝的全盘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尤其以1980年代为兴盛期。当下仍然活跃并占据主要位置的1980年代以来的艺术家,很少有人不深具感情的回忆其早年学习艺术时对西方艺术的渴望和向往,甚至以西方(英美法为主的艺术)为艺术实践和对社会改良的标准和热望。当我们翻阅中国近代的历史,也会发现甚至是倡导革命意识的“延安文艺”时期,也并不排斥对西方现代派的大胆、激进的借鉴和适时的转化。

 

1980年代后,西方艺术全面进入国门。至今,应无人对此现象和潮流做过详实考证。是何种西方艺术史,是完整线索的艺术历史先进入?或艺术家个案的介绍先进入的疑问已经无足轻重了,关键是我们迅速了解和已经准备消化。但至今,我们发现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当我们看到西方时,其实更多是西方艺术的图像和文字宣传。列数立体主义、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极少和观念艺术等等,我们很难看到围绕着艺术作品、潮流、历史背后深刻的时代因素,和更为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作用的种种详实介绍,甚至,最大的障碍是,我们甚至没有看过“原作”。在这些过程中,西方作为艺术史的绝对中心被高度形塑。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