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评 2011-03-15 11:40:10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廖邦铭 点击:
批评的真理就是对权力的质询,并且真理必须通过对话或者辩论方可获得——只要真理出现,它就是作为辩论的结果出现的。

批评在艺术文化领域的任务是价值建构,抑或是再现一种被抑制的价值,当然前提是首先对权威进行质疑批判。在更大的范围内,批评是一种独立性精神阐释活动,是历史文化证伪过程中的价值论述,并在文本中确证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维度,同时,也是对当前思想文化生态的考察梳理和理论塑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对时代文化,社会政治变动的敏感和历史洞察力直接决定一个批评家在阐释活动中的价值建构和批评本文之形象,而强调保持艺术批评的“差异性”以及“间离”法则是批评的文化反转功能的基本前提。

 

当代艺术批评作为当下文化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文化艺术公共领域中开放性阐释话语,它必然与公共价值诉求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政治之及时性问题进行辨析相互为一体,而公共价值的建立乃是一种政治范畴内的实践,因此当代批评其性质总是政治的,其政治立场首先是基于个体态度的价值表述,因为个体价值的显现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原理,亦即现代政治之建构基础是基于社会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介入和自由批评——尽管这种自由性有其明确的边界或者行动原则。在此基础上,一种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批评只能是在个体精神之独立性原则框架中才能被建构起来,或者说只能在这样的意识范畴内,批评家们才有可能进行批评。在当前中国文化以及政治语境中,对批评独立精神的诉求建设、巩固坚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文化未来价值呈现的基本前提。

 

其实,就艺术生产以及艺术批评历史过程而言,文化线性主义贯穿其中,非结构主义观点认为,每一个“先进的”生产模式都包含着比它更早的生产模式,早期的生产模式必须被“先进的”生产模式在其发展中所压制。早期的生产模式沉淀在现存的生产模式之中,而现存的生产模式无论在何种历史性变迁中都将或多或少成为将来生产模式参照,或者是未来生产模式的某种变形。

 

总的说来,基于一种视觉美学指标传承,从传统艺术批评转向现代艺术批评相对容易一些。而当代艺术批评的目的恰恰与传统艺术批评和现代艺术批评相去甚远,即当代艺术批评的总体意旨是对艺术制造整体化、价值取向唯一化、以及艺术“形式体制化”倾向的拆解和否决,另一面,当代艺术批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鼓励艺术的前沿性探索,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当代艺术批评提倡艺术的实验精神,维护当代艺术意识上的前卫性,无论这种前卫性体现于艺术形式以及观念上的探索,抑或是基于观念性基础上的对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问题的批判等,当然,我认为当代艺术的前卫性如今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新形式创造,其意义更在于将艺术实践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场域。事实上,纵观全球当代艺术,艺术家们的创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早已经逾越简单的文化形式审美层面,强调以观念方式主动介入社会领域,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艺术家波伊斯总体艺术实践理论中的“扩展的艺术理念”延伸出来的“社会雕塑”等。随艺术实践方向的转化,批评转向也不可避免。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当下性体现特质是从既定形式分析进入观念阐述,观念前提成为当代艺术批评之基本语境。

 

当艺术批评不再以纯粹审美美学为精神旨归;不再是语言美学形式化语用学显现,而是以“在场性存在”为阐释对象时刻,一种新批评必将来临,新批评必会重新树立一种历史担当,找回自身之处所。当然,这里“在场性存在”批评观并不必然连接和包含一般性批评经验,即那种稳定的批评习惯,相反的是,新批评应该对这一稳定模式进行怀疑反思。如果艺术实践是艺术家基于一种特定境遇中存在困惑意识层面上的自反价值观之总和体验,那么,批评就是对这一体验的理论升华。艺术批评逾越语言美学边界后,那么,新批评必然走向更为宽广的思索领域,也必然会重塑批评的思想灵魂——一种文化怀疑主义精神,新批评价值的建构是在反思层面上的一种历史性判断,而所有的价值判断总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现场景观。而对原有价值重新评估正是一种新批评意识萌发,以及源自对批评自身阐释结构、方位进行重新调整愿望。在一个艺术价值混乱时代,批评历史担当正如尼采所言:“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编辑:冯漫雨】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