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Shaw和Peter Weibel的作品,“德国录像艺术四十年:第一部分”回顾展览,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2006
2010年,我再次探访ZKM,正值其创办20周年纪念活动,展出了该机构多年来的收藏,以呈示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线索:在这一阶段,新媒体艺术主要围绕来自录像艺术和身体介入媒介这两条主线展开,其一是虚拟视觉、互动发展的线索,其一则身体、机器的线索。虽然展出的作品并不能完全的说明ZKM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就,但是却很好地诠释了这20多年来媒体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关系。在ZKM现任馆长Peter Weibel的认识及倾向的主导下,展览显示出对观念和360度视觉系统的偏重,其中,ZKM合作艺术家 Jeffrey Shaw多年来的贡献亦值得一提,他此次展出的在三维、多信息源、占卜、360度视觉、互动等领域的作品都相当出色。
本期 “德国录像艺术40年”项目和ZKM介绍给读者,主要还是因为这一项目和这一机构的工作涉及到整理当代媒介艺术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它不仅仅是某种资料档存和学术整理方面的工作,更是关于展览展示研究方面最有趣的实践。项目的第一部分可以被看作是综合线索的整理,第二部分则完全集中在更加细节的关于媒介、材质、格式方面的变化的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恰好是在一个必要的领域讨论艺术存在形态上的转换,以及这一形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自此录像的展览展示模式和形态本身也成为这一艺术类型的构成因素。
无论何种电子数据的载体,其寿命都是有限的。这给博物馆和类似收藏机构抛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录像带也好,其他形式的媒介也好,它们所储存的影像信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减损,只剩下屏幕上的“白噪音”(white noise)。此外更为可怕的是数据资料的荡然无存。今天,艺术家以录像带、录像装置或录像放映等方式创作和记录已成为常例,使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紧迫和值得注意。当然,关于录像艺术的经典概念是什么的问题早已无关紧要,但究竟是什么让这一媒介如此成功?这仍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关注。
基于以上原因,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发起的“德国录像艺术四十年:数字遗产”项目(40yearsvideoart.de: Digital Heritage),将录像艺术这一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视作某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关注其保存、维护和推进等方方面面。项目在协调及展示上都相当复杂,其执行由五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博物馆共同完成,这在相关领域还是首例。其中,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和K21 (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Düsseldorf)全程负责,不莱梅美术馆Kunsthalle Bremen, Lenbachhaus Munich, and the Museum der bildenden Künste Leipzig。三家机构配合协助。
在两年多的时间中,这一项目可谓成果卓著:2005年7月,在杜塞尔多夫的Kunstsammlung NRW成功地举办了相关研讨会。在原始材料的调查、拷贝的比较和选择、及以高质量数字格式更新所有存储内容上,也有不小进展。此外,对历史录像文献进行数字修复的模式也有突破。这样,无论是对录像艺术的某件特定作品,或其总体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和讨论,都有了可视的材料作为坚实的基础。新的研究成果计划将在项目的第二阶段发布。